8月9日餐桌物种日历:肉豆蔻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0日 来源:网络

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它和姜科的草豆蔻在系统发育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不过今年的物种日历并没有给草豆蔻出场机会,本着好梗不能浪费的原则,我让它主演今天的内心小剧场。

肉豆蔻长这样。

尽管亲缘关系甚远,肉豆蔻和草豆蔻的名字却是有联系的。豆蔻一词,本来即指草豆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栽培,诸多古籍里的描述都对得上;但肉豆蔻“生胡国,胡名迦拘勒,大舶来即有,中国无之”,很长时间没有人知道它活着到底长啥样。草豆蔻入药或作香料,是整个果实连壳用,而肉豆蔻是去皮只用果肉,故名。由于味道略有相似之处,很多本草学者以为肉豆蔻也是姜科的植物。苏颂在《图经本草》里写道:“今岭南人家亦种之。春生苗,夏抽茎开花,结实似豆蔻,六月、七月采。”这可能是把另外某种姜科香料当成了肉豆蔻。

去除果皮的肉豆蔻。

李时珍对肉豆蔻药材的性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诸如“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坐实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肉豆蔻。然而李老师也没见过活的肉豆蔻,怎么办呢?前人写过,抄吧:“花实皆似豆蔻而无核。”这就露了大怯喽!

肉豆蔻种子,李老师见到的大概就是这样的肉豆蔻。

草豆蔻长这样。顾名思义,是棵草。

草豆蔻顾名思义是个草本植物,而肉豆蔻是小乔木,春生苗夏抽茎开花自然无从谈起。肉豆蔻的花是雌雄异株的,雄花和雌花都很小,跟姜科的花一点都不像。果实是个核果,成熟时开裂,种子外面包裹着鲜红色的假种皮。作为药材输入中国的肉豆蔻,有的没有去掉假种皮,于是“皮紫紧薄”;由于子叶蜷曲,横断面上即可看到类似槟榔胚乳的纹路。李时珍说它无核,是把种子当成了果实——本身就已经是核了,里面怎么可能还有核呢?

肉豆蔻是小乔木。

对,是一棵树。

相比在东方的尴尬处境,肉豆蔻在欧洲却是撬动了历史的传奇香料。玩过《大航海时代》系列的同学一定对这个赚钱利器印象深刻,从东南亚贩到欧洲有几百倍的利润。那年月没有冰箱,肉类无法保鲜,要长时间储存只能腌制。香料可以掩盖腌肉的腥味乃至腐臭,所以很受欢迎,人们甚至脑洞出了用香料防止瘟疫的方法。然而欧洲自产的香料,比如唇形科和伞形科的那些香草,香味都难以持久,只有来自热带的丁香、胡椒、肉豆蔻这些香料能满足长期储存的要求。然而这些香料的产地都在东南亚,直到中世纪结束,欧洲人的手都伸不过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的香料都依赖在印度洋上航行的阿拉伯商人辗转输入。随着基督教国家和伊斯兰教国家之间的敌对关系日渐严峻,陆上的贸易通路几乎断绝,香料的价格于是堪比黄金。

裹着鲜红色的假种皮。这很热带。

哥伦布向西启航,宣告了大航海时代的开始。彼时扬帆出海的欧洲人,所追寻的正是遍地黄金和香料的神秘东方。哥伦布止步于美洲,但麦哲伦终于来到了肉豆蔻的产地——马鲁古群岛,欧洲人也叫它香料群岛。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这里的统治者由葡萄牙人换成了西班牙人,最后又换成了荷兰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开辟了大量的香料种植园以供应欧洲市场,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干的肉豆蔻果肉。

不过香料的种植方法并不容易保密,对有心人来说搞到种子也不难。到了18世纪,其他欧洲国家(主要是刚刚脱欧的那个)在印度和非洲的殖民地开发了新的香料种植产业,肉豆蔻的价格这才开始下跌,荷兰“海上马车夫”的地位随之没落。

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一位名叫华莱士的年轻人来到了马来群岛。他在书信里和一位长者谈笑风生,最终促成了《物种起源》的面世。这样说来,我今天能有口饭吃,竟也和肉豆蔻有关。一念及此,我望向厨房里装调料抽屉的眼神,又多了几分崇敬,几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