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推算三伏天:使用天干与地支相配的干支纪日法来记日子
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相配的「干支纪日法」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庚在十天干中排第七个,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因此,自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三伏。如《阴阳书》中载: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通常初伏、中伏、末伏各为十天,但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四个庚日时,中伏为十天,出现五个庚日则为二十天。故中伏至末伏有时十天,有时为二十天,而初伏、末伏都为十天。这三个伏日、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故又称为三伏日、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