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分别是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之所以最热,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三伏天怎么计算
每年三伏天的时间并不固定,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算起。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算起。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算起。
那什么是“庚日”?庚日就是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在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互组合成60对不同的名称来计算日子,循环使用。
三伏天吃什么好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