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2025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时间是:5月31日,星期六,这天还是世界无烟日。
端午节纪念人物
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原因忠事楚怀王遭排挤,后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自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但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后演变为龙舟竞赛。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皆源于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伍子胥
南朝萧梁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荆楚岁时记》是南朝萧梁时期宗惊所著的文集,介绍了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和风物故事。其中提到,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河神伍子胥,与屈原无关。江浙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他因忠良而被害,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是楚国人,投奔吴国后助吴伐楚,报仇雪恨。然而,他因建议彻底消灭越国而遭谗言陷害,自刎而死。夫差怒而将其尸投入大江,故端午节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在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谏辞颂扬。当地人认为曹娥孝心感神灵,可作世人楷模,故以此日纪念,划龙舟竞渡,在龙舟上给曹娥塑像,成为会稽一带的风俗。
勾践
《越地传》说端午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据《事物原始》一书记载:“竟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为俘虏。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年,回到越国,定于五月五日开始操练水兵。经过10年艰苦奋斗,终于报仇雪耻,灭了吴国。为了永记胜利,人们便在五月五日划船竞渡,后遂成节日。
陈临
广西苍梧太守陈临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地方官,他推行开明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据《后汉书》记载,陈临曾让死刑犯的妻子入狱产子,展现了仁慈之心。因此,岭南地区将每年五月五日定为陈临的祭祀日,梧州等地更是设立庙宇,设坛祭拜,以纪念他的政绩和德行。
马援
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为了统一全国,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湘西,全军覆没。在朝廷无将可使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战。汉光武帝刘秀考虑到他年纪大了,颇为犹豫。马援则一再声言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且当着刘秀的面,“据鞍顾眄,以示可用”,最终使刘秀消除疑虑。马援举兵之时,正值农历五月初五,士兵面带难色,马援厉声说:“端午佳节,蛮酋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当即进兵,果然对方因过端午喝得醉醺醺的,毫无防备,不几日就被马援打败了。五月十五日这一天,马援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自此之后,溆浦便把农历五月初五定为小端阳节,五月十五定为大端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