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中元节是如何消失的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中元节都是商办官助,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中元节,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不久“文革”开始了,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中元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中元节却被冷落了,因为人们对它有两个很大的误会:首先,把它看成是鬼节,是宣扬落后、迷信的思想,所以没人敢呼吁恢复;其次,把它当成了追思亡人的节日。
其实,中元节是古代的“孝亲节”,它与清明节的内涵并不相同。
祭祖:祭祀五代以内先人。
放荷灯:以为先人引路,荷灯又叫河灯,样式很多,普通人家多是在茄子上插蜡,或挖去西瓜瓤,置入油与灯捻,做成简易河灯。
灯会:即小孩举“莲花灯”游街。
送羊:此说源于沉香救母,沉香劈山后欲追杀舅舅,二郎神无奈,只好许其每年中元节赠羊两只,因二郎神和沉香的母亲都姓杨(羊),且羊通“祥”,舅舅送羊遂成节俗,但真羊太贵,送不起,多是送面做的羊。
大型法会:主要是请宗教人士超度亡灵,抗战胜利后,北海公园天王殿每年中元节都举办大型公祭活动,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超度仪式后还要烧大法船,逝者家属将送给逝者的衣服、纸钱等放到法船上,一起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