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中元节 > 正文

今年阴历7月15是几号2025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9日 来源:网络

阴历7月15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2025年阴历七月十五是公历的9月6日,这天是星期六

中元节

中元节习俗

跳月庆典

七月十五作为庆祝节日,最早可追溯于夏代甚至远古的月亮崇拜,具体到社会活动层面,则为满月之时举行的“跳月”庆典。《礼记·祭义》曾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祭日于东,祭月于西”。《史记·匈奴列传》记单于朝拜日、夕拜月。直至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与匈奴族仍将拜月奉为祀典。远古时期的氏族男女们每逢月圆之夜都要集会于场,举行歌舞庆典,也就是“跳月”,七月十五的主题多与祭奠鬼魂和主杀之神有关。

秋尝祭祖

除与“跳月”古俗有关外,随着儒家等思想发展,七月十五开始与迎四时之气、祭四时神和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接轨。如《礼记·月令》载:七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迎秋时、秋气,颁祭秋季主神——刑杀之神(死神),故郑玄注曰:“迎秋者,祭白帝(少皞)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立秋属于农历七月的节气,其时间与十五日相近。四时祭享又称四时常祭或时祭、时享。其中,四时享唯“秋尝”是夏商周三代不改之制,其时间多为七月月半,进行祭祖、尝新、聚宴及迎拜刑杀之神等活动。

这一文化习俗随时代发展,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时曾转型为节日,被吸收楚文化的南方少数民族所传承,如阿昌族的“烧包会”、壮族在七月十三日至十五过“鬼节”、布朗族的七月十五祭祖活动等。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中元节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城隍出巡

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七月半这日,跟其他两日一样,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财帛司,从邑庙(城隍庙)出发,地方官在前为其清道,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赈济孤魂。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

河灯度孤

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七月半”之夜,放河灯的人多,看河灯的人更多。夜色中萤火万点,煞是好看。而人们也相信,如果一盏河灯在水中沉没,那就是一个亡魂已经投胎转世,而如果灯漂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着亡魂到了彼岸的极乐世界。

结夏安居

佛教有结夏安居的传统,即在夏季雨季到来,草木、昆虫繁殖最盛的时候,僧人们要一直聚居不出,专心修学。这一习俗传至中国后,按照中国的气候特点,结夏安居的结束时间刚好也是农历七月十五。这一习俗又与佛教的另一传说“目连救母”融合,于是就有了超度逝去亲人的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节”。梁代大同四年(538年),梁武帝在同泰寺主持盂兰盆会,盂兰盆节由此在中国普及,传播至日本等国家。

道教信仰

随着东汉以来道教的发展,中国人又产生了“三官大帝”的信仰。三官大帝分别为天官大帝(赐福)、地官大帝(赦罪)、水官大帝(解厄),其中地官大帝的诞辰即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中元节之名也正源于此。因此,随着道教三官信仰的加入,农历七月十五的祭祀活动又有了为逝去先人祈福赦罪、使其能够安居地下的含义。

随着历史演变,中元节既有本土儒道的文化、宗教渊源,同时也融合了佛教的相关内容,并在长期的民间传播中,最终演变成一个以悼念、追思、祭祀、救度逝去亲人为主要内容,融合三教的民俗节日。

烧纸钱

中国城乡都有化烧纸钱,祭祖先的习惯。节日当天,人们带着纸钱到坟上去祭奠祖先,其情景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城里人也大都在中元节夜里到附近路口焚烧纸钱,以此祭奠已故亲人的亡灵。

演杂剧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在中元节到来之际,在庵观寺院,设盂兰会,搭苫高台,鬼王栅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杂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火,俗谓“济孤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郊社

关于中元节的另一种说法是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农民在夏收之后,趁农闲举行祭田、祭祖仪式,酬谢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田园的祖先,也含有庆祝丰收的意义。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度“无主孤鬼”。大概是古代七月多疫病,死人多,因而有的地方也把七月称为“鬼月”,需要祭奠,“七月半”也就演变成“送鬼节”。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