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夏至 > 正文

2024年夏至吃啥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8日 来源:网络

麦粥

夏至时节,江苏无锡的居民有吃麦粥的传统。麦粥不仅清香宜人,还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适合老少皆宜。尤其在“苦夏”时期,麦粥能有效缓解食欲不振的问题。此外,它还具有祛湿利尿的作用,是夏至节中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这一习惯在中国江苏已经流传了上百年,与新麦登场的时间相吻合。

夏至面

夏至面是许多地区在夏至这一天的重要习俗,寓意着即将进入炎热的三伏天,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夏至面通常以“凉面”的形式出现,非常适合炎热的夏天。在北方,炸酱面是夏日的消暑佳品,其配料包括炸酱、青豆、绿豆芽、芹菜段、黄瓜丝、心里美萝卜丝、葱碎等蔬菜。而在南方,有阳春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冷面等多种选择。这些面条通常用凉水过一下,再拌上不同的配料,以达到降火开胃的效果。

葫芦

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食物,但在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夏至这天也有吃粽子的习俗。这一传统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延续。陕西人制作粽子时,常用排骨、荔浦芋头、板栗、蛋黄、糯米等食材。食用粽子意味着告别“阳”的季节,因为糯米和红枣都是比较阳性一点的食物,吃粽子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对人体也有一定好处。

馄饨

夏至时节,馄饨成为南方地区人们餐桌上的首选。这一习俗起源于“夏至吃馄饨热天不疰夏”的说法,意在避免夏天因炎热潮湿而长痱子。馄饨的馅料通常以鲜虾和猪肉为主,煮熟后搭配芝麻酱或花生酱,使其口感弹牙、鲜香且入味。在江苏无锡,人们甚至有“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的谚语,进一步强调了馄饨在夏至这一天的特殊意义。

苦瓜

苦瓜是夏至时节理想的食材,因为它具有除湿消暑和增强食欲的功效。在炎热的夏天,苦瓜不仅能缓解食欲下降,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其高含量的维生素C有助于预防坏血病、保护细胞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并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为了减少苦味,烹饪前应挖掉苦瓜的瓤和白色薄膜,并加入柠檬和大蒜进行调味,这样既能降低苦味,又能增加口感。

蔬菜之苦瓜

豌豆糕

夏至时节,南京地区有吃豌豆糕的传统食俗。这一风俗起源于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因此让小孩先吃豌豆糕以开胃。制作豌豆糕的方法是先将脱皮干豌豆泡水煮至成泥,再加入白糖和黄油炒至不沾锅,最后冷藏成型。豌豆糕不仅寓意步步高和平安吉祥,还能在炎炎夏日带来清凉之感,是夏至时节的美味佳肴。

夏至蛋

夏至蛋是夏至日时,人们将整鸡蛋煮熟并剥壳后,加入红枣煮汤食用的传统食品。在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地区,夏至蛋的制作更为讲究。当地居民会在夏至当天早晨将鸡蛋煮熟,并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然后装入小网袋挂在少年和儿童的前胸,直至中午或下午再剥壳食用。民间相信,夏至吃蛋可以强身健胃,使行走有力。

南瓜

南瓜是夏至养生的首选蔬菜之一。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促进消化,同时也能保健视力、改善血糖、强心固肾气。清代名医陈修园甚至赞誉南瓜为“补血之妙品”,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钙、锌、铁、钴等营养素,其中钴是构成维生素B12的重要成分,有助于红血球的正常运作。

饮食蔬菜之南瓜

夏至饼

夏至饼是夏至节的重要食品,自古以来就有在祭祀祖先后分食的习俗。这种饼的制作简单,主要材料包括艾草、麦粉和豆沙馅,不同地方的馅料可能有所不同。制作过程是将捣碎的艾草放入麦粉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做成面团后擀成薄饼,加入豆沙馅或其他馅料,对折成扇形后烤熟。这种饼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夏至时节,吃鸭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鸭肉不仅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维生素E、B族维生素、钾、锌等物质,而且其性质寒凉,特别适合体内有热毒的人群。从中医的角度看,鸭肉能清虚劳之热,对人体大有裨益。无论是炒食还是炖食,鸭肉都是鲜香可口。例如,可以制作薏米老鸭汤,将老鸭、山药、薏米、虫草花、枸杞等食材一起煮,既美味又滋补。

西瓜

西瓜是夏季消暑的珍品,具有清热消烦、止渴解暑的功效。它不仅味甘甜、性寒,还被称为“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西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蔗糖、葡萄糖、果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能补充夏天人体散失的大量水分。因此,民间有“每天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口渴等症状时,都可以用西瓜进行辅助治疗。

解暑水果西瓜-

荔枝

荔枝是夏至时节广东地区人们常吃的水果,有俗语称“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意味着吃荔枝可以保佑一年健康无病。荔枝果肉饱满、汁多味美,是夏季的美味佳果。尤其在广东的粤语区和广西的玉林等地,人们有在夏至时节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认为两者合吃不热。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因此应适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