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城市物种日历:藜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5日 来源:网络

说到“藜”这个名称,可能很多朋友都会觉得陌生。不过,如果告诉你它的另一个名字叫“灰灰菜”的话,估计很多人就会恍然大悟道“原来就是它呀!”

没错,我们说的“灰灰菜”,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就是藜 Chenopodium album。它可是十分常见的野菜之一。只要有一片荒地,不出意外几周之后就会有它的身影出现。春末夏初时节,正是藜生长旺盛之时。只消采回幼嫩的茎叶,用水焯软,无论是凉拌还是烹炒,都是一道时令美味。

凉拌灰灰菜。

藜不但在我国被端上餐桌,在国外很多地区也将它视为美味的野菜食用。毕竟,它的足迹遍布整个温带地区。藜在国外有“goosefoot”的俗称,这大抵是因为它的叶片通常呈菱形、叶端还有几个粗齿,看上去如同鹅掌一般。这也是它所属的藜属 Chenopodium 名称的由来:在希腊语中,chen和pous分别是“鹅”和“足”的意思。

藜的叶片在不同时期叶形不同。右上是最为常见的“鹅掌”状叶片。

要想将足迹遍布整个温带地区,还是需要有些实力才能做到的。对于藜来说,能够忍受盐碱、干旱的特性,正是它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藜用来对抗干旱和盐碱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密布于叶片表面的泡状毛。这些泡状毛,其实是叶片表面的一些细胞分裂分化而成的多细胞结构,顶端较大,因此呈现泡状。对于较为幼嫩的叶片来说,这些泡状毛平时伏贴在叶片表面,给绿色的叶片穿上了一件“灰袍”,让植株显得灰头灰脑的,灰灰菜的名称大抵就由此而来。

藜叶表面的泡状毛。

别看这身“灰袍”不起眼,其实它暗藏玄机。在泡状毛的“柄”上,其实存在着一套离子转运体系,能将植物体吸收的过多的盐,运输和储存在顶端的囊泡中。随着叶片的老化,这些泡状毛会破裂或者脱落,从而将累积的盐分带走。

除了排盐,这些泡状毛还有其他作用。当下雨之时,藜的这一身“灰袍”很快会升级为“白袍”:由于泡状毛累积了盐分,因此会由于渗透吸水而鼓胀起来,变成一粒粒晶莹剔透的小颗粒。光线在这些小颗粒间发生反射和折射,让叶片看起来亮晶晶的。这也正是藜的种加词“album(白色)”的来历。这些吸饱水的泡状毛和它们之间形成空隙能够储存一些水分,能让幼嫩的叶片不至于过快失水。这种储存雨水的能力,能够让藜适应更为干旱的环境。

藜经常作为荒地的主要杂草出现。

正是依赖这一秘密武器,使得藜在条件恶劣的地区也能茁壮成长,从而成为了城市荒地中最为常见的野草之一。不过,藜相对于它的亲戚来说,还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事实上,整个藜的家族都是耐旱和耐盐碱的好手,沙漠中的碱蓬、盐蓬、沙蓬等有名的耐旱耐盐植物,都是藜科(Chenopodiaceae)大家族的成员。不过,这个强悍的家族最近被集体“改了姓”,原来在基于分子证据的新分类系统中,人们认为藜科植物应该归并入苋科(Amaranthaceae)内,作为一个亚科存在。这样一来,原本藜科中1400多个物种被归并到了只有900多种的“老”苋科内,组成一个2400多个成员的“新”苋科。所以,藜也就丢掉了之前“科长”的位置,只能做一个小小的“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