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城市物种日历:紫叶小檗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5日 来源:网络

估计第一次看到“小檗(bò)”这个词的人,估计十有八九都会读错“檗”的发音——而且有很大可能读成“小辟(pì)”。此外,在一些比较古老的书中,基于“不给植物加个草字头就不舒服”的造字传统,“小檗”会被写成“小蘖”——如果用现在的读音去读,就又多了一个发音(niè)。幸好,蘖这个字,目前已经不用来描述今天的主角,而用来表示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茎上的分支了。

现在一些地方,小檗还被写作“小蘖”。

紫叶小檗 Berberis thunbergii var。 atropurpurea ,实际上是日本小檗的一个自然变种。不过虽然名为紫叶,但它的叶色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春夏时节的新叶,还是泛着绿色。但随着叶片的发育,液泡内累积了不少花色苷类物质,由此掩盖了叶片的本色,尤其是入秋之后,随着气温的下降,花色苷类物质合成加剧,使得紫叶小檗的叶色显得更加红艳。

正在开花的紫叶小檗,注意新叶还是绿色的。

凭借这一身紫叶,紫叶小檗成为了装点花坛的好材料,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出镜率”反而远高于绿色的原种。不过窃以为叶色喜人只是紫叶小檗得以广泛种植的一个因素,而它另一个略为“腹黑”的特点,则也是它多被园林应用的原因,那就是——多刺。和其他许多小檗属植物一样,紫叶小檗的叶片基部也有枝刺存在,因此紫叶小檗很多时候都被用来作为绿篱使用,可以有效降低一些不文明的游人随意穿越越绿篱的行为,毕竟被这尖锐的刺戳一下还是很疼的。

作为绿篱的紫叶小檗。

当然了,紫叶小檗不仅能够观叶,它的花和果也是颇为可观的。每年初夏时节,紫叶小檗就会在叶腋处开出一簇簇嫩黄色的小花来,配着绿中泛紫的叶片,三色相溶,十分好看。紫叶小檗的花虽小,但也暗藏玄机:如果你用细物——比如紫叶小檗的刺——轻轻去戳一下躺在花瓣上的雄蕊,就会看到雄蕊猛的抬起,击打到柱头上。这就是紫叶小檗,乃至整个小檗属有名的雄蕊应激运动。据研究,小檗雄蕊的运动,和含羞草叶片的运动十分相似,都是植物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造成钠、钾、钙等离子跨膜流动,进而诱发水分外流,从而使得细胞膨压改变所致。这种雄蕊运动,可以让有昆虫来访花时有机会携带更多花粉,从而提高授粉效率。

紫叶小檗的花,注意未受刺激前“躺”在花瓣上的雄蕊。

入秋之后,那些授粉的花儿们就会结出一枚枚艳红色的果实来。这些果实挂在枝头,经冬不落。尤其是雪后初晴时,红宝石般的果实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为美艳动人。由于长的颇似诱人的莓子,因此小檗们的英文名被称为“barberry”——生动的反映出带刺和美果的特点。就连小檗属的属名Berberis,也是由此而来。

雪中的紫叶小檗果实。

然而,如果你要动了吃货的心思,那可就会让你极为失望的。这看似美味可口的果子,味道实际很是苦涩。其实,除了果实,紫叶小檗的皮和根,味道更是苦涩。这是因为,紫叶小檗所属的小檗科,本身就是一个以富含生物碱而出名的科,以至于一种生物碱就是以小檗来命名的——那就是小檗碱(Berberine)。而小檗碱的盐酸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盐酸小檗碱。

盐酸小檗碱晶体。现在的盐酸小檗碱均为人工合成的。

由于小檗属植物大多含有丰富的生物碱类物质,因此在我国传统医药中,就有使用小檗的皮、根入药的历史。不过,由于古代植物学知识的匮乏,这些药材多有混淆和混用,甚至“小檗”名称的由来,都是源自医书记录中的张冠李戴。其实,“檗”字最初是用来描述芸香科的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的,因此黄柏又有黄檗、檗木之称。黄柏的“黄”,来源于它作为药用的亮黄色的内层树皮,而小檗科内不少物种,其树皮内层也为黄色。因此当以树皮入药就造成了混淆。因为相比于黄柏这种高大乔木,身为灌木甚至的小檗科植物,自然以“小”称之,“小檗”之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小檗属内的多种植物,还带有“土黄柏”、“刺黄柏”的俗称,这也算是那段混乱历史的遗留问题吧。

“檗”字之名,本属于黄柏这种高大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