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城市物种日历:薇甘菊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2日 来源:网络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遇到那些难缠的菊科植物,最好的对待方式是“踩踩踩”。然而,今天的主角,尽管十分难缠,甚至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但却对“踩”免疫——它,就是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深圳南澳薇甘菊植株。

“薇甘菊”听起来是个挺美的名字——“薇”在古代,是之前介绍过的野豌豆的芳名,而“甘菊”则是一种秀丽洁白的菊科野花。二者合一,体现了薇甘菊爬藤和菊科植物的双重属性。乍看上去,薇甘菊和其他菊科植物给人的印象相差甚远:在对生、三角卵状的叶片基部,开出的是一堆细碎的小白花,一点也看不出菊科植物那典型的头状花序。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原来,薇甘菊的头状花序,已经简化到只由4朵管状小花构成;而这样“简陋”的头状花序,却能够上百个一起构成一个大型的圆锥状花序,因此看上去不像菊科植物,也就可以理解了。

(广州)薇甘菊的一从头状花序。注意每个头状花序只包含有4朵小花。

在另外一些资料上,薇甘菊还有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的称呼,这反映出了它属于菊科蔓泽兰属(也称假泽兰属)的“家底”。能够爬藤和攀缘的“蔓”性,是这个属植物的普遍特征。然而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薇甘菊成为了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植物之一。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它的大名就赫然在列。

(广州)薇甘菊攀附在围栏上。

在前几天介绍的入侵植物中,想必大家对入侵植物的一些特性已经有所了解。薇甘菊当然也不会“落后”。同时拥有强大的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是它能够成为入侵植物的“基本属性”。薇甘菊的一个头状花序虽小,但在极大总数的加成下,能够产生的种子量也是十分可观的。单单一条茎上就能开出约十万个头状花序,意味这能够产生约40万枚种子。这些小而轻的种子也带有蒲公英一样的冠毛随风飘荡,落下后又开辟出新的“领地”。尽管发芽率只有约10%,但骇人的种子数早已弥补发育率低的缺憾。

(广州)薇甘菊带有冠毛的种子。

更加强悍的是薇甘菊的无性生殖能力。它的叶腋处能长出新的枝条,而在节的位置还能长出不定根,来起到固着和吸收水分无机盐的能力。如果主茎被切断,那么分离下来的枝条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个体。对于这种处处能生根的藤蔓来说,“踩死”只能是徒劳无功。一株薇甘菊的所有枝条,其一天之中蔓延的长度总和可超过一千米,这种恐怖的蔓延速度,正是其英文俗名“Mile-a-minute Weed”(一分钟一英里)的来源。

(广州)被薇甘菊攀爬的树木。

而薇甘菊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它的杀手锏——“死亡缠绕”上。薇甘菊十分善于攀爬,一旦攀附上其他植物,它那快速的蔓延速度,能很快覆盖被缠绕的植物,甚至十余米高的大乔木也不能幸免。薇甘菊就像厚厚的毯子一样遮挡住阳光,让“被害者”慢慢枯萎和死亡。显然,对于这种高攀的入侵植物,“踩”依然是无效的。另一方面,薇甘菊也能够通过根系和落叶向土壤中释放化感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据测算,在薇甘菊泛滥的马来西亚等地,橡胶树种子发芽率可降低25%以上,而另一类经济作物油棕的产量,也会降低约2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美元。

被薇甘菊覆盖的乔木和灌木。

薇甘菊的老家原产于中南美洲,在20世纪中期被作为地被植物引入东南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于广东南部发现,并逐年扩散到长三角一带的诸多地区。目前在广东地区的路边树林等地,随处都能看见薇甘菊的身影。多亏薇甘菊并不耐冷,这才暂时阻挡住了它向北方的入侵。

被薇甘菊所攀附的香蕉树。

由于薇甘菊善于攀爬的特性,对付一般入侵植物的铲除法也失去了用武之地,一来是一旦清理不干净就会死灰复燃,二来对薇甘菊清除时也容易伤害被其覆盖的植物,在经济树木林中尤甚。而化学法和生物法也存在污染和低效等问题。因此说,对付入侵的薇甘菊的战争,依然遥遥无期,而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并非薇甘菊本身,却是将它扩散到异乡的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