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中秋节 > 中秋节习俗 > 正文

中秋兔儿爷“深度解读”,为什么老北京人喜欢玩兔儿爷?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1日 来源:网络

中秋节,为什么北京人喜欢玩兔儿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为什么北京人喜欢玩兔儿爷?原来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兔儿爷”的起源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兔儿爷”的象征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兔儿爷在北京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派生出了许多与兔爷儿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比如“兔儿爷的旗子——单挑 ”,这是因为兔爷儿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因为兔儿爷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儿爷,那可就属于老兔儿爷了。

宫女谈往录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还有两枝新毛豆角。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兔子为何用“爷”来尊称,兔子是如何成为“爷”的

“爷”,本是旧京对于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如“马王爷”、“灶王爷”之属。而在北京人的嘴里,这只“兔儿”也成了“爷”。其次,则是兔儿爷身上近乎辉煌的装束,以及它在节令祭祀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兔儿爷是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的月宫神话,把广寒宫中的玉兔艺术化、人格化,用泥土塑成的一种民俗玩具。作为一种节令性的泥玩具,兔儿爷流行于广大的中国北方地区,又以北京的兔儿爷最为有名。北京兔儿爷与外地同类作品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它那极为浓郁的“京朝味儿”。例如盛行于山东济南一带的“兔子王”,虽然也是泥塑成型,生动喜人,但风格和气派却与北京兔儿爷有很大的区别。

老舍先生曾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对当时北京市场上出售的兔儿爷作了生动地描绘:“小兔儿的确做得细致,粉脸是那么光润,眉眼是那么清秀,就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也没法不像孩子那样的喜爱它。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的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儿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象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的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在古城北京,中秋节供祀兔儿爷的风俗由来已久。一过了旧历八月初十,各家纸店的门前就会摆出木版水印的“月宫码”。这是一种大型的神纸码,背面用秫秸或竹篾扎架子支撑起来,形状象一块竖匾,顶部还竖起几面小彩旗。黄色的背景,上面印着银脸的太阴星君,以及金色的玉兔在广寒殿前捣药的图案。到了十五这天晚上,等月亮升起来以后,就以月宫码作神位,家家在庭院里望空设祭。一张小矮桌,摆上兔儿爷,摆上中秋月饼,除了梨以外,什么水果都能当供品,尤其是切成莲花瓣的西瓜更不能少。因为梨与“离”谐音,而西瓜的形状和吃法却寓意着家人的团圆。撤供以后,把月宫码在院中焚化,在院子里摆上瓜果酒菜,趁着满院子的清辉,全家人一起分食祭月的大月饼,喝上一顿团圆酒。

这种祭祀近乎游戏,不象迎神、祭祖那么严肃。虽说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但也没那么严格,不过是女人先拜,男人后拜而已,尤其是孩子们的兴趣大。整个中秋节前后,孩子们都在模仿大人的作为,供兔儿爷玩儿。还有人专门为孩子们配作出泥捏的“五供”,小小的高脚果盘,上面摆着泥捏的果品,涂着红红绿绿的颜色,与小兔爷配成一套,非常有趣。故宫博物院现藏多种兔爷儿,那都是当年的王子皇孙们祭月的遗物。

月中玉兔:

印度的十二生肖是12位神的驾兽,兔是伐折罗神的坐骑,排列在宫毗罗神的狮子之后。印度的十二生肖除狮子取代虎、金翅鸟取代鸡之外,全与中国十二生肖相同。越南十二生肖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流传过程中兔子变成了猫。十之八九是他们将“卯兔”的“卯”误当做了猫,所以他们每逢兔年过猫年。

兔子性情温和惹人怜爱,因而也就难以神化,所以有关兔子的神话不太多。然而在中国的神话中,兔子还是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那轮明月。它与太阳交替出现,将24小时划分为夜与昼。日月运行轨迹季节性的变化,月亮从盈到亏、再从亏到盈的轮回,指导了古人农耕文化和天文历算的发展。太阳的黑子与月亮的阴影,使古人产生许多联想。他们认为太阳是一只3足的金色乌鸦,而月亮里有一只总在捣制长生不老药的玉兔。

西晋哲学家、文学家傅玄(217-278)在《拟天问》中发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从此,后世常把月亮称为玉兔、兔轮、兔魂,正像金乌鸦是太阳的化身,兔子也就成了月亮的代表。古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概念就是从每天的“兔走乌飞”中得到的。有趣的是古希腊人的太阳也是一只金乌鸦,而月亮的代表却是猫,他们不大可能借鉴中国神话,也不可能与越南人协商,只能说古代先民在各自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近的思维方式。

月亮里不止有玉兔,还有美丽的嫦娥和一直在伐桂不止的吴刚,以及一只蟾蜍。

嫦娥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她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飞升到寂寞的月宫成了永久的居民。唐代诗人李商隐(约813-约858)曾为之叹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虽然成了月亮的主人,却永远失去了爱情。

吴刚是学仙而意志不坚定者,被罚在月宫砍伐一株永远伐不倒的桂树。这与古希腊传说中的西西弗斯的石头永远推不上山顶一样,是没有尽头的惩罚。

在晴朗的夜晚,中国的老祖母们总喜欢指点着月亮,给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故事。而月亮上的阴影隐隐绰绰似人似兔似树,似乎也在印证着老祖母们的说法。虽然天文望远镜已证明那不过是月球表面的寰形山脉,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者们也证明了月球上没有任何生灵。老祖母们仍然年复一年地坚持着那些美丽的传说,并且让兔子成为月亮永久的注册标志。

戏里白兔:

古代中国常见的兔子大概是獭兔、鼠兔之类的灰色、黑色的兔子,因而见到白颜色的兔子会有点吃惊。然而兔子其状可爱,其性温顺,绝无凶险之气,故常被视为吉祥之物。古书上说:“赤兔者瑞兽,王者盛德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就连学识渊博的炼丹家、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44)都认为“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估计他老人家见到了一只安哥拉兔,毛长且白,惊奇之余认作了兔寿星。

12世纪的江南流行四大南戏,其中与月亮和兔子有关的就有两出:《拜月亭》、《白兔记》。

《拜月亭》正是拜月习俗为戏线的爱情故事;

《白兔记》则是由一只白兔引出了一个家庭大团圆。

《白》剧取材于民间传说:刘知远家贫,外出投军,妻李三娘在嫌贫爱富的娘家受尽歧视和折磨,生下一子托人送往刘知远处抚养。十余年后,刘已显贵,其子射猎,追踪一白兔而得见李三娘,于是苦尽甘来,一家团圆。

其实,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戏曲中的吉祥物,在世界各国的故事和卡通片中都是受人欢迎的角色。迪斯尼乐园的那只有着罗纳尔多式门牙的兔子,已被全世界所熟悉。俄罗斯动画片《兔子,等着瞧!》时那只总能战胜老狼的兔子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在人们熟知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兔子的失败也揭示了“骄兵必败”的哲理。

前人在兔子故事中留下了许多哲理,如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告诫人们不要希图侥幸,成语“狡兔三窟”教人凡事要多做几手准备。日本谚语“追两只兔子的人一只兔子也得不到。”与英美谚语“人不能同时骑两匹马”意思一样,劝人做事专心致志。小小兔子承载了这么多文化意义,这倒给兔年增添了不少话题。

北京泥玩兔儿爷制作工艺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分别填入分成前后身的两个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再把前后身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大型兔儿爷高有三尺,小的却长不及寸,都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此外,还有身着各行职业衣服的,“短衫担物,有如小贩;有饮酒跳舞,有如燕乐者”,千姿百态,异常可爱。

传统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