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中秋节 > 正文

2017年中秋节时间 2017年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4日 来源:网络

2017年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2017年中秋节时间:2017年10月4日 星期三 农历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按照我国古代厉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分别表示每季一、二、三月。三秋中的第二月叫仲秋,所以中秋也称“仲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当作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

中秋节来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些专家认为源于祭祀先农的典礼,后来演变成其他的神话与传说。“嫦娥奔月”的神话流传久远,《淮南子·览冥篇》、张衡《灵宪》中都有 记载。故事的梗概是:住在东方汤谷的十个太阳,原本是一个出来值班,九个在家休息的,可是到了尧的时候,有一年,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禾苗被烤焦,树 木被晒死,弄得老百姓几乎没有东西吃,巨蛇猛兽也因为没有吃的而出来吃人,老百姓困苦不堪。

尧看到这种情况,便派后异去射太阳。后异原是一位神人,他有一张神弓和许多神箭,这神弓和神箭是天帝送给他,it他帮助天下的百姓。后9用神弓射下九个太 阳。太阳落下的地方,就是东海边上四万里宽的大海岛—沃焦。后界射下九个大阳之后,又去对付猛兽,这些猛兽,有的被他射死,有的被他斩除。

后羿有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当后界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后界的仙药。那仙药本是后奔从西王母那里得到的不死之药,因此嫦娥这样的凡人吃了,便产生了不同的 效果。她只觉得全身轻职双的,便飞到了月宫。嫦娥日夜思念人间,于是便叫玉兔替她捣药,准备吃了之后再回到人间来。

唐代以后,人们把嫦娥加以美化,并把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使中秋佳节格外富有浪没色彩。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祭月。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之前的古代帝王中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载:“天子春粉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每年秋分这 天的夜晚,天子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秦汉时非常重视这个札仪,到了唐朝,祭月更加被人重视。传说,有一年的中秋夜晚,一个名叫罗公远的道人在宫中侍 奉明皇祭月。,在祭祀中,明皇说:“能到月宫中游玩一次多好啊!“罗说:“万岁,你要游月宫那不难,我有办法。诱你隐蔽更衣待我先行析祷。”明皇回到寝 宫,罗公远跪在地上,默念咒语良久,又将手杖掷向天空。说也奇怪,拐杖划破长空,一直飞向月宫,紧接着前面出现了一道又宽又广通向月宫的天桥。罗公远唤明 皇立即动身。他二人在桥上走了一会儿,不知远近,只觉得寒气逼人,面前出现了一个城胭,门口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门楼的匾额上 写着“广寒宫”三个大字。罗告诉明皇说:“这就是月宫。”他们进了城,见城里到处是奇花异草和琼楼玉宇的建筑。在一座雕梁画栋的大厅里,他们观看了仙女们 的舞蹈,听了悠扬的音乐。他们巡游宫城一周,还俯首眺望苍茫大地。最后取来手杖,才回到了人间。到明清,北京的月坛便是皇帝祭月的地方。清朝那拉氏,每到 中秋节,便在颐和园大搞祭月。规模之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上祭食品除精选的月饼、七节藕外,还有特制的直径达数尺的大月饼,月饼上面印有广寒宫、桂树、 嫦娥等精细图案。祭品中还有大西瓜,切成数瓣,瓣瓣相互绽开,但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似一朵大莲花,名为“莲花团圆瓜”。供祭完了,把大月饼切成小 块,连同团圈瓜,分赐妃殡、太监、亲近侍女。

在民间,同样也有中秋祭月之风。祭月在月亮升起后进行,于露天设立供桌,所用供物有月饼、瓜果、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等,还有象人一样站着、手执捣药柞的玉兔。祭时,因月属阴,由妇女先拜,男人后拜,也有“男人不拜月”

的规矩。祭月毕,一家人一块吃“团圆酒”、“赏月饭”。这天回娘家探亲的妇女,也必须返回婆家“团圆”。“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就是反映这种情况的。 清代北京民间过中秋时,街市上还卖一种泥兔—俗称兔儿爷的玩物。泥兔多用胶泥模压、焙烧定型后,涂以大白,进行彩画,有的身穿衣冠,有的身披甲宵,舞棒挑 担,有坐有立。据查,古时北京人过中秋节要供奉一张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这兔儿爷很可能是由此演变来的。

赏月。魏晋时已有赏月之举。据《晋书》载:“谕尚书镇牛诸,中秋夕与左右徽服泛江。”到了唐代,据统计大诗人自居易的诗集中,单是把中秋和八月十五用进标题的诗,就有七首之多。到了宋代,中秋赏月便十分盛行起来,北宋京都

东京(今开封),每逢中秋之夜,装饰一新的酒楼出咨折启封的好酒,水果铺子堆满新鲜佳果。显官达人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一般市民争上酒 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南牢京都临安(今杭州)因为中秋赏月,“此夜夭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晓不绝。”明代,宫中除吃月饼酒懊外,还吃 螃蟹。明代的大月饼直径竟达二尺。清代,人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此外,旧时还有斋月宫、走月亮的习俗。斋月宫,即“比户,瓶花香蜡,望空顶礼,小儿女膜 拜月下,嬉戏灯前。”走月亮,即“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吸吸,犹婆婆月下。”

吃月饼。民谚说:勺、月十五月正周,中秋月饼香又甜。”关于八月十五吃月饼的由来,因地而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唐高祖年间(公元618年一626 年),北方游牧民族常常俊犯,高祖虽多次派兵征讨,却难以平定。至太宗李世民,一次,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 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瑛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 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蛛(即月亮)。”随后,分给文武百官共食之。可见早在唐代就有了八月十五吃圆饼的习俗。到了宋代,吃月饼的 习俗大盛。北宋诗人苏东坡的诗句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出现了“月饼”这个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八月十 五中秋时“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燕京岁时记》一书脱:“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 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