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元宵节 > 正文

山西长治:元宵节的起源地之一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6日 来源:网络

元宵节的起源由来有多种说法。据《史记》的记载,元宵节最早起源于西汉初年。一般认为,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那时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为表示庆贺,汉文帝在正月十五这天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后来的《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到汉武帝时,第一次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燃灯节。元宵节正式成为灯节,并且以群众观灯赏灯为主要活动,是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接受西域高僧婆陀的请求,在正月十五夜点起了千盏花灯。此后,灯节活动便盛行起来。

浙江大学韩梅教授认为元宵节应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祈求谷物丰收才是人们过元宵节的本意。韩教授在《元宵节起源新论》中指出:“元宵节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家,分别为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然而,这几种说法都难以成立。元宵节的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

上党也是元宵节的起源地

上党地区是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之一,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长子县的发鸠山、长治县的黎岭,到陵川、壶关、潞城、黎城、襄垣、沁县、屯留一带,形成了方圆百公里的炎帝活动区域。炎帝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谷、制耒耜、兴稼穑、疗民疾,为人类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上党成为是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

从商周时代,秦汉以下历代皆举行“社稷”的祭祀大典,至宋代正式称为“赛社”。赛社一直盛行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元代开始收缩,日渐式微,明清以来直至民国年间,在山西南部特别是上党地区的长子、潞城、屯留、平顺、壶关等县民间仍兴盛迎神赛社。尤其是长子、潞城赛社较多,历代修建的庙宇也较多。庙多庙会就多,过春节就有庙会,潞城南舍古时迎神赛社从正月初八就开始了,直至元宵节。上党社火在元宵节俗称“闹红火”,据说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主要活动时间在元宵节、迎神赛社和庙会上。

事实上,我国先民认识节气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可以想象,在我国先民认识二十四节气之前,春季发布“王命布农事”这样的指令,最具有标志性的一天就是农历的正月望日。所以,我国先民在这一天举行开耕典礼是合情合理的。《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二年春正月丁亥曾下诏:“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联亲帅耕,以给宗庙集盛。”汉文帝二年为公元前178年,据万年历,这一天为公历 2 月 15 日,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为癸亥年,甲寅月,丁亥日,正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每年在农耕开始之前和丰收之后,祈祷丰收年,五谷丰登的习俗。这些足以说明元宵节与农业祭祀活动有内在关联。

何晨先生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人文民俗、河流生态、科学记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论证,通过对长治气候前世今生、形成演变的解读,用长治气候的独特性、宜居性、代表性、准确性,解开了二十四节气起源长治的密码。他在《二十四节气起源在长治》里写到:神农炎帝与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和先驱,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之根和缔造者,是农耕文化、医药文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此外,炎帝部落长期在上党地区生息繁衍,并在这里完成了由游牧到农耕的伟大跨越。上党作为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在古人类的历史前进中,炎帝神农氏功劳盖世,受到了炎黄子孙及上党黎民百姓世代的尊崇。

在上党地区密布着炎帝的活动遗址数十处、历代祭祀的庙宇近百处之多,而有关炎帝的传说和祭祀活动更是久盛不衰,数不胜数。祭祀炎帝的活动至今留有许多遗迹:百谷山因炎帝在此尝百谷而得名,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相连……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立庙。”百谷山上建有炎帝(神农)庙和滴谷寺,炎帝庙创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武平四年,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的炎帝庙之一。上党南部羊头山有神农城,是炎帝在上党活动的大本营之一。据魏晋年间的《上党记》中记载:“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唐《墨薮》载:“炎帝神农氏因在上党羊头山始生嘉禾八穗,作八穗书,用颁行时令。”唐(羊头山)《清化寺碑记》:“此山炎帝之所也。昔者摄提纪岁之后,燧人化火之前,穴处巢居,茹毛饮血,爰逮炎皇御宇,道济含灵,念搏杀之亏仁,嗟屠戮之残德,寻求旨味,以替膻腥,遍涉群山,备尝庶草,斯一所,获五谷焉。人钦圣德,号曰神农。历代崇思,泽亭享庙。”

我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重视农耕。所以,源于藉田祭祀农神的先农坛祭,在西汉末年时演变为祭祀炎帝,相沿至清代,颇受历代皇帝重视。从唐代开始炎帝作为有功德之远古帝王,在三皇庙、帝王庙中受到祭祀。到宋、金、元、明、清历代皆在三皇庙、帝王庙中祭祀炎帝。再说“元、宵、节”三个字也是三个姓氏。“元”是著名姓氏,宵姓人口极少,起源不详;而节姓非常古老,就出自古代伏羲氏之后与炎帝神农氏之后。据民间故事《禽兽祈福》记载:“昔,先民多宰猪牛祭神,舞灯以贺元宵,神农居熊耳,教民以米粉捏作鸡、鸭、鹅、猪、牛、羊等。”这是炎帝与元宵节在民间最直接的证据了。如今,在湖南省安仁县有“元宵米塑”的风俗,俗称“琢鸡婆糕”,是纪念始祖炎帝神农发明农耕文明的圣德,在当地已流传千年。《安仁县志》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家家用米粉‘琢鸡婆’供‘三宝老爷’”。在我们长治县还留有此习俗:每年元宵节的时候,到黎都公园观花灯、祭拜炎帝祈求平安。所以说上党也应该是元宵节的起源地之一。

元宵节还是上党民间的情人节

每年2月14日情人节,这原本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也已开始流行。近年来,“七夕节”、“元宵节“被称为我国民间的情人节。同样,在我们上党地区也有元宵节是情人节的说法。这一说法缘于元宵节观灯的习俗。

古时侯就流传有元宵灯节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节日。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古时的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明代,元宵节期间,“妇人着白绫衫队而宵行”(《帝城景物略》),“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招摇过市,自由自在。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卷之四》记载:(宋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名走桥。清代文人王初桐的《奁史》卷五十八《事为门二岁节》记载:“司马温公在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可见妇女们借元宵节出门,不只是为了观灯,还要看人。因此,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虽然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但对青年男女来说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唐代多位诗人的笔下就有精美的诗句描写元宵节。如卢照邻的: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但也有描绘元宵节里青年男女浪漫活动的诗句。最为难得的是辛弃疾,在豪放的写作风格中也有婉约的一面,如《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的《生查子》更是直接描写元宵节里青年男女的浪漫情调的。一些历史戏曲里也有许多反映元宵灯节与男女爱情的故事,传统戏曲《荔镜记》里的陈三和五娘就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的,南朝后主陈叔宝长妹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梅兰芳曾演的《春灯谜》里,主人公宇文彦和影娘是在元宵偶遇定情。越剧《王老虎抢亲》描绘的就是发生在元宵节时的一段传奇故事。元宵节里观灯还有看灯联猜灯谜的习俗,自然也就有了一些情趣故事。传说宋朝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元宵节正好路过某地。他边走边赏灯,巧遇一个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则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读后,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到了京城,考题正好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对出,并被取为进士。返乡途中王安石再次路过那户人家时,听说那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他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乘龙快婿。一次巧合竟成就了王安石人生中的两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在我们上党地区流传有这样的说法:元宵节里小伙子游“黄河灯”、大姑娘走“百子桥”的特别多。据魅力长治文化丛书《民俗寻根》记载:十五前后三日闹元宵,民间有游“黄河灯”的习俗,也叫“九曲黄河灯阵”,形式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很受群众的喜爱。灯阵一般布置在近似于广场的开阔地上,场地呈正方形,场宽百米左右。“黄河灯”由“彩门”、“灯阵”、“中心旗杆”三部分组成。全程大致约为3华里,一般是游3圈,共约九华里。寄寓“三六九”大吉大利之意。民间传说,转“黄河灯”能事事通达、心想事成:老人想着健康长寿,儿孙满堂;经商的求财运,跑车的求平安,大姑娘想找个如意郎君,小伙子能求个美貌新娘。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长治古城每逢元宵佳节还要搭百子桥,像个戏台,地点是在长治市内卫前街(英雄路)火神庙,是专给求孩子的妇女准备的。晚饭后,看百子桥的人特别多,在百子桥前,男女老少,拥挤不堪,人声嘈杂。看百子桥的人,实际上是来观看百子桥上求孩子的青年妇女。在拥挤人群中也有不少男女青年是在与情人相会。

元宵节的确是一个浪漫而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是古代青年“自由恋爱”的佳期,民间演义的许多爱情故事,就足以证明元宵节也是“情人节”最好的说法了。

志书里记载的元宵节

关于上党各县欢庆元宵节的情形,在志书里有不同的记载。

康熙三十一年《黎城县志》写道:“十五日,上元,架灯棚,植火树,宴赏三日。”乾隆六年《沁州志》也说:“元宵,张挂纸灯,无华丽奇巧之制,地瘠故也。十三日夜起,至十六日夜止,放烟火、花爆,以茭秆搭‘九曲黄河’,上簪油灯数百盏。童子笙歌游玩,夜分始归。或架秋千为戏,各庙赛神。”又如乾隆三十五年《潞安府志》:“上元,……其元宵灯火与海内同。”

乾隆四十三年《长子县志》:“上元,张灯,放烟火,多以土坯垒塔,实煤其中而燃之。”“十六日,士女群出游观,无少长大小皆然。”光绪十年《潞城县志》也记载:“元夜,自十四至十六日,名‘上元节’。各悬灯于门及堂室,以粘穗祀天地。多爆纸炮,以铁屑、焰硝、硫黄燃火出花为戏。男女游观,弛夜禁,弦歌聚饮。好事者架秋千、埋‘九曲’,争游玩焉。”

民国十七年《襄垣县志》:“元夜十四至十六日,悬灯于门,街遍垒炭火,较他邑尤盛。”此外,民国二十二年《沁源县志》又写道:“十五日夜,为元宵节,家家门前挂灯,街市前放花炮,或有纸灯二、三百盏成万字形而游绕者,谓之‘黄河’。青年笙歌游街,士女沿途观看,自十四日夜起,至十六日夜止。”其中还载录歌谣《元宵黄河》:“元宵苇席搭神棚,炮火花烟气倍增。游绕黄河三百六,沿途五色纸笼灯。”“一绺火花一绺灯,细吹细打鼓锣声。纷纷士女重围看,炮药花烟气象新。”

许七云,清康熙年间安徽铜城人,字耕华,别字画林,著作有《越游草》、《池阳游草》、《芋畹集》等。《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为《芋畹集》第五卷,是反映清代上党地方风俗的珍贵史料,其中有一道竹枝词是这样的:上元时节夜如何,赤焰丛中粉面过。香汗莫教浇旺火,背人方便拭春罗。这道竹枝词所反映的上党社会生活状况,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长治街头仍有所见。可见,上党民间欢庆元宵节的热烈场面,作为民俗传统历代得以沿袭。

总之,无论是民间故事的演绎也好,还是史料记载的考证也罢,上党地区作为中华农耕的肇始之地,就足以表明上党也应该是元宵节的起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