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农历知识 > 数九 > 正文

冬至与“数九”歌谣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7日 来源:网络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早在春秋时代,聪明的先人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 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而在南方一些地方冬至这天吃狗肉,这个习俗相传是从汉代开始的,据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冬至吃狗肉习俗,发展到现代人们这天不但吃狗肉,还吃羊肉等各种滋补食品,以强壮身体。

我想起了成语“数九寒天”。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这个习俗起源于何时,没有确切资料佐证,不过有资料表明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据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北方的数九歌,以北京版的通俗民谣为典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梨牛遍地走。

而南方的数九歌,典型的是: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为什么要数九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学说,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不断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天来了!

明、清代时民间还有“画九”、“写九”的习俗,文化氛围非常浓。譬如,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面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当然是繁体有九个笔划的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完成一个字直到九九全部完成,则春回大地。节气的变化与书法的演绎联系在一起,多么美妙的时刻!

三九和四九是最寒冷的十八天,也就是明年的元月九日至二十六日,希望朋友们在生活和工作的同时,注意保暖,加强锻炼和补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