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民俗问答 > 正文

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民俗必不可少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8日 来源:网络

为何当今的人们需要倡导民俗形式呢?为何很多学者会去研究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在现今国际竞争中越发重要,对于民俗形式这类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如果说文化是灵魂,那么民俗就是肉体,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承文化不仅仅是把民俗送进“非遗”名单,而是让民俗活动、民俗习惯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韩国、日本有很多民俗村,那些复原古代生活的场景,细致到门口挂着防碰布团,细致到草席摆放的位置,令人惊叹。

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民俗必不可少

外国的民俗形式

不少朋友会发现,在韩国、日本有很多民俗村,那些复原古代生活的场景,细致到门口挂着防碰布团,细致到草席摆放的位置,令人惊叹。更令人惊叹的是,民俗村最大的意义是承担了教育功能,每一条民俗村里,都有无数的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背着小书包到民俗村里体验先民的生活,等这些小朋友长大后,这些记忆就是传承。

日本的中秋节跟中国是同一天,在中国,虽说天价月饼这种变相的送礼之风已被遏制,但是生活在城市里,除了吃一个月饼似乎就没别的事了,但是日本不一样,除了做团子,人们还要结伴去赏月,日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琉球王国冲绳在首里城举行祭月活动,兵库县举行大型的颂诗和表演晚会等等。

正是这些民俗活动、民俗习惯的坚守,使得传统文化一直得到很好的传承。这些年来,以影视节目为代表的日本文化、韩国文化受到中国人的欢迎,近年来引进的《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更是大热,背后都是文化的大丰收。我们生活中太缺乏传承文化的民俗活动和民俗场所了,全国建设的具有教育和旅游意义的民俗村屈指可数。在旅游供给侧改革上,我们思考更多的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而忽略了民俗、文化的供给,我们需要大力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建造民俗文化场所,将民俗与旅游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旅游让更多人体验到民俗活动,了解先民的生活。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需要我们都参与其中。

端午、中秋等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是其中第一个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节日。

早在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能够先于春节、清明、中秋成为中国首个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节日,不得不提几年前中韩两国关于端午节的争论。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极大刺激了中国人的神经,中国人的端午节怎么变成了韩国的端午祭了?是不是我们太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这一场争论让更多人开始关注端午节的民俗形式,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端午活动

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通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申遗?其实很多人知道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但是并不知道端午节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并且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资料显示,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每到端午祭期间,韩国各地热闹非凡,尤其是江陵地区,各种各样的活动纷纷展开,而端午祭文化就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但是请各位好好想一想,不看资料,你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吗和哪些民俗形式吗?

你是不是只知道吃粽子和赛龙舟?你有体验过除了吃粽子之外的端午民俗活动吗?你或许看过赛龙舟,但是你有亲自登上过龙舟船划一划水吗?在粤西乡村,小时候每年端午都很隆重,家里一定要提前包好粽子,然后端午这一天采摘好艾叶挂在门口,并用艾叶煮水沐浴,祭拜祖先。但是在城市里生活后,再也没有用艾叶煮水沐浴过,再也没有亲手包过一只粽子,甚至端午这一天都不一定想起吃粽子。

很多人都在忙碌的生活中抛弃了这些民俗形式,而自从粽子流水线生产之后,大多数人都不会亲手包粽子。有时候小编甚至也惶恐,是不是我们自己终日忙忙碌碌,生活浮躁,以至于缺乏对民俗传承的敬畏?

但是整个社会的大潮就是这样,没有足够的重视,即使你想包一只粽子,也很有可能因为买不到粽叶而放弃,买一只粽子三五块而已,你包一堆费时耗力还吃不完,经济上不划算。什么时候开始,费事已经成为我们丢掉敬畏的说辞?

民俗活动、民俗习惯、民俗形式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这些载体有一天都丢掉了,文化只是躺在历史记录中冷冰的文字。

中秋节的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文化是灵魂,那么民俗就是肉体,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小编对民俗文化、民俗形式没有深入研究,但是深知传承文化不仅仅是把民俗送进非遗名单,而是让民俗活动、民俗习惯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东西热度一过大家都淡忘了,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它的过去,它的形成,只是大家都这样,我们也这样。

每年回家与亲人团聚过春节,但是没有能够说明白春节到底是什么节日,清明扫墓踏青,中秋团圆吃月饼,也一样说不清由来。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为什么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节日?我们在呼吁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缺乏对民俗形式内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