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清明节 > 正文

2020年清明节是几月几号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10日 来源:网络

2020年清明节是几月几号:4月4号,农历三月十二,星期六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在春秋时期,它来源于历史上的一位人物——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和臣子流亡路途上,重耳又累又饿晕倒在路上。臣子们身上都没吃的,万般无奈时有个臣子,名叫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知觉。

而后,重耳回到晋国,史称晋文公。当即奖赏当年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们。但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伤心欲绝,退隐山林。

晋文公知晓后,后悔莫及,亲自带人去山林请介子推,然而却不知介子推去向。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火烧山林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弄巧成拙反而烧死了他。

介子推临终留下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