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清明节 > 正文

古人如何过清明节,古代人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03日 来源:网络

春秋战国

相传,春秋战国期,晋国人介子推,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此传说可信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介子推确有其人,《左传》上便有记载,但名叫“介之推”,仅称他是“隐而死”,并无晋文公放火烧山的情节。但不论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寒食节和清明节由来已久。

汉朝

“汉官五日一假洗沐也”,汉代清明节尚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在古代中国,是没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国古人享受休假的历史还比较早,至迟在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样,现在叫休假、放假,古时称为“休沐”或“洗沐”。

隋朝

寒食节其实是一个“励志节”。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了隋唐,休沐制度出现了很大变化,旬休成为一种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设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共3天。旬休是一种公休,不再轮流,除值班人员以外,大小官员全都“回家洗澡”。

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把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

每年冬至后一百五、六日为寒食节,寒食一两天后是清明。唐代把这两个节日合成一个。据《癸辛杂识》记载,清明节时,太学也要放假三日,武学一日。这和我们现代放假很像。唐人在清明要钻木取火,扫墓祭拜祖先,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重视。寒食清明打墓之风在唐代极盛。不过,除了这些传统习俗之外,唐人在清明节也有一些盛行的娱乐活动,比如拔河、踏春。古人认为拔河有祈祷丰年、庆祝丰收的意思。

宋朝

宋人称寒食节为“百五节”、“禁烟节”或“一月节”。这一节日中不许生火做饭,节日放假三天,最后一天是清明节,百姓可在寒食的任一天祭拜祖先。在寒食与清明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准备好未来三天的饭食,每户将柳条或柳枝插在门上。

宋代清明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宋代继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两个节日已完全融合为一体,并移植进了上古时“三月三”上巳节的某些娱乐功能,人们出游喜欢来到水边。

元代

元代清明节放假3天,元代的岁时活动,基本上沿用汉地的传统习俗。清明与寒食也是在一起的,放假三天,三月三日这一天,朝廷派遣大臣代祀三皇等古代帝王,并在宫廷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汉族百姓上坟祭祖,郊游踏青。

明朝、清朝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政府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节假日。虽然不放假,时人仍喜欢过寒食节、清明节,要外出扫墓、春游。

明代的寒食已经融入了清明节,主要节俗是扫墓踏青,男女携带酒食祭品,给先人扫墓。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人们在哭祭后并不马上回去,而是到山林之中喝酒唱歌。这一天,人们也要戴柳,要去春游。清代时,人们还增添了放风筝的习俗。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节日大多保持了原先的一套活动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变异,带着新时代的气息。在西方思潮与“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融入了现代的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清明节祭祖的意识逐渐淡化,带有迷信色彩的旧节令习俗也逐渐衰落。节日娱乐也以纸牌和麻将为首选。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清明节是现代清明的雏形。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