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起初,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祖扫墓。中国古人对祭拜祖先十分重视,上古到秦汉时期,祭扫坟墓的风气越来越盛。
直到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节气,清明节气还逐渐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
(注:“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在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的两大节令传统:
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以“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