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主要看当地的传统风俗。过去有民谚“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甚至两周都可以进行,不要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浙江丽水一带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还有的地方放得更宽,称“前七后八”。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七天到后八天上坟都是可以的。
清明节扫墓时间几点最好
清明节下午三点之前完成扫墓最好。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清明扫墓的起源
寒食祭墓之俗,大约始于隋、初唐时期。唐开元二十年四月十九日,朝廷下敕,对寒食祭墓之俗,作了明文规定,作为仪制,要全国臣民执行,有家庙的卿大夫也不例外。救云:“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既不庙享,何以用展孝恩?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于茔门外奠祭。撤撰讫,泣辞,食余昨,仍于他处,不得作乐。若士人身在乡曲,准救墓祭,以当春祠为善。游官远方,则准礼望墓以祭可也。有使子弟皂隶上墓,或求余昨,随延亲知,不敬之甚。”
在外地做官的人,不能离开职守,回乡祭墓;其他原因在外地的人,也无法回乡祭墓,那就“望墓以祭”。什么叫“望墓以祭”呢?最好是登上高山,望着祖墓所在的那个方向,行祭祀的各种仪式,把纸钱撒向空中。这也叫做“望祭”。如果当地没有山,那就在作为水路的河流边上,望着祖墓所在的那个方向设祭,意在让生人的孝恩,沿着水路回到家乡,达于祖墓。唐代诗人王建《寒食行》中“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之句,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到后来,也还是准许无法亲自回乡祭扫祖宗坟墓的人,派遣子弟或仆人回乡祭扫。甚至有代为派人祭扫的事。唐代就有“救使墓户”的笑话。唐懿宗时的太监,多是福建人,他们常在皇帝左右,有的还执掌朝政大权。皇帝也常利用太监控制大臣。因此,文武百官之中那些没有骨气的人,都要曲意奉承太监,尤其是掌权的太监,来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太监也有祖坟,每到寒食期间,他们自然无法像平常人一样,回乡祭祖‘于是,福建按察使杜宣m,就抢了这个巴结太监的好机会。每年寒食期间,他就派人到朝中福建籍太监的祖坟上去祭扫。当时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敕使墓户”。“敕使”是皇帝的使者,“墓户”是看坟人。意思是说,杜宣猷身为朝廷命官,却去当太监祖坟的看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