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算传统节日。清明节不只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还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在中国,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祭祀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为祖先扫墓。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踏青活动的意义
清明节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清明节,古人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主要是祈求人类的繁衍。这天,已经憋闷了整整一冬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集体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所以,这个时候也是那些多情男女相会求偶的[春宵一刻"。此外,两个氏族之间也往往借上巳节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对歌、跳舞的活动,沟通彼此的感情。后来,上巳节演变成郊外踏青游春,水边宴饮赏春的节日,也就是踏青活动逐渐盛行。
明清以来,踏青风俗亦然。《温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墓而祭多有邀亲朋,拏'>拏舟击鼓铿金类游湖者。"每至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兴致勃勃结伴前往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特别是从清乾隆年间起,所修的许多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踏青、放风筝的情景。直到今天,春游踏青活动仍为人们所喜爱。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