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母亲节 > 正文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母亲节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7日 来源:网络

中国古代社会由六行、六德、六艺这几个基本价值观构成。六德既指、义、忠、智、信、圣、仁。仁对应“子”、就是为人子、通俗来讲就是,你作为一个父母的孩子应该配有言行作为,既我们所说的孝道。

中国古人非常尊重父母,《弟子规》对子女的言行进行了规范:“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子女在父母以及长辈面前不可大声说话、直呼其名,父母、长辈吩咐你坐、你才可以坐。在父母、长辈面前不可有大的动作。

的确,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为女性设定什么节日。但在非常讲究礼法的那个时代,对子女来说,每一天都是母亲节,哪一天都得孝敬父母,尽孝道,只要在家,天天都要给父母请安,等于天天都是母亲节父亲节,搞个母亲节出来,那不是画蛇添足嘛!

美国的母亲节长驱直入,不能说是一件坏事,但从一个侧面反应出当今社会,不肖子孙越来越多,才让美国的母亲节钻了空子----人们,尤其是商人,发现可以好好利用美国的这个节日,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母亲,另一个方面促进了销售,何乐而不为!

中国古代有妈妈这个称呼吗

“妈妈”这种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人说“妈妈”外来词,是新文化运动之后与英文相结合,“妈妈”才有了今天这个意思。

“妈妈”是母亲的口语,是天下最神圣的称呼。“妈”从造字上看,妈是形声字,从女,马声。本义是称呼母亲,重读仍为原义。母亲,简称母,是一种亲属关系的称谓,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

三国时期的百科词典《广雅·释亲》这样解释:“妈,母也。”《康熙字典》的解释:“俗读若马,平声。称母曰妈。”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妈”的叫法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就代表“母亲”。

当然,在历史长河中,“妈妈”这个词的含义经过多次变化,但必须强调的是,“妈妈”不是外来词,人类的各种语言中,MAMA的发音总是用来称呼母亲的,因为这是人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在上古汉语中“母”也发ma音。

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有人说,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重要。有贤女,方才会有贤妇贤母。无论如何,母亲之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被后世尊崇的好母亲。

岳母刺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妈妈,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的时候,励子从戎,把“精忠报国”4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孟母三迁:孟母乃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靠妈妈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教子佳话。

陶侃妈妈谌氏东晋饶州人。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才的事迹,千古传颂。以下为其育儿二事,一是截发延宾,二是封坛退鲊。“截发延宾”的故事说的是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同郡名人范逵要来投宿,陶侃妈妈用头发换米,又把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让陶侃的朋友尽兴而归。

但我觉得“封坛退鲊”的故事,更值得每一位母亲效仿: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如果每一位母亲都像陶妈这样要求女子,何至于今天贪官塞满监狱!

欧母画荻教子: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但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过世的母亲应该怎么称呼

对父母再孝顺,他们终有离开我们的那一天。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指的是一个人看上去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当然,现在这个成语多为贬义。

古代称去世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古代墓碑上常刻有“显考”、“显妣”、“先考”、“先妣”。

二十四孝

倡导母亲节,无外乎提醒子女们对母亲多一份孝心。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流传至今: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