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劳动节 > 正文

全国五一劳动都有哪些发展?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7日 来源:网络
    工人阶级的地位,除党章里有了规定外,也以节日的形式宣示天下。劳模就是这个时候随之出现的。每隔5年的“5.1”,以国家的名义推选出的各条战线上的劳模,受到大张旗鼓的表彰。劳模从字面上看,是劳动者的模范和榜样。劳动者在最初可以理解为包括工人和农民在内的无产阶级群体,是可以当这个国家的家,作这个国家的主的。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劳动者的身份内涵和社会分布在50多年来发生了几次变化。每次变化中无一例外地都有劳动模范脱颖而出。劳动模范,成了最具时代气质的公共人物。50年代产生了“铁人”王进喜和掏粪工人时传祥; 60年代“农业学大寨”中的“铁姑娘”郭凤莲;80年代的劳模代表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修脚女工于素梅;90年代的劳动模范代表为北京公交售票员李素丽和搬掉废钢渣山的太钢工人李双良以及徐虎。他们无一例外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主人翁精神”。
    五六十年代,在举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劳模是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超额或提前完成“计划指标”的劳动者被大力宣传,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成为典型形象。绝大多数劳模都是奋斗在一线的职工。他们都在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听党的话,完全服从组织安排,到哪个岗位都要散发光和热。 资料表明,195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劳模会议,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汇聚北京——又称“群英会”。其中包括“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而196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教群英会”上,“代表们来自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领域。劳模的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文革十年中,革委会主持大局,停止评选劳模。与此同时,许多劳模被当作“假劳模”和“工贼”揪斗出来,打翻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