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知道纳顿节吗?这个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节日又有什么样的文化?节日当天人们都会有什么样的活动?今天日历网小编就和大家说说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纳顿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纳顿”是土族语音译,意为“玩”、“娱乐”、“游戏”等,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中川、甘沟一带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此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七月会”等。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历时近2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但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 。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纳顿”是纯粹以庙会的形式发起组织的。各村有村庙 ,“纳顿”的具体组织和负责主持事务的总家、排头,都由村民,选举产生,或轮流担任。在村庙这一组织下,规定了若干村规民约,谁违犯就罚香表、钱粮等。在“纳顿”前一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每户都要来一个成年人,带一瓶酒,一个大蒸饼,这些食品都交庙倌保存。在“纳顿”的一天,村庙正前方 100 米左右处扎一顶帐篷,设香案,上供二郎神和其它地方神,会场对面立长杆,上挂纸钱粮、幢幡。
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当舞蹈表演结束时,齐齐跪在场中,由老人唱“喜神”曲,赞美神抵的服 饰穿戴、坐骑器具等,答谢神灵降临尘世,与民同乐,赐福于民的厚恩。
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在麦场上“会师”三次后,纳顿的节目在观众围成的圆场内开始了。表演面具舞《庄稼其》〈意即庄稼人〉,情节是父亲请老者说服儿子立志种田,并教会耕作技艺。表演者动作滑稽,神态活泼,富有乡土生活气息。表演的另外几出面具舞叫《三将》、《五将》,角色是三国时的关羽、刘备、张飞 等,他们穿战袍战裙,各执武器与吕布、曹操撕杀。最后表演《杀虎将》,这是一出古朴粗矿的舞剧,舞蹈动作主要是角抵 和相搏,虎、牛、杀虎将、猴子等众角色模仿兽类动作。先是 虎与牛相搏,几经回合,虎摔倒牛,表示吃了牛,杀虎将戴类 似牛头面具,双手各挥长剑,杀入场来,与虎交战,最后用剑 挑下虎面具,表示降伏猛虎。这期间还有猴子〈猴子扮演者〉窜跳不止,据传是猴子引诱猛虎下山吃牛的。杀虎将等上场时 皆用长梯抬入场中,传说这是一位山神,请他下山是为了降伏 老虎。这种表演与土族先民从事的畜牧业生产有关。
节目多由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断改编而成,如《三将》、《五将》、《关老爷》等,表演者头戴面具,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挥舞着木制古兵器疾缓有序地进行,不由使人联想起三国时骁将们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当表演者脸上的面具被摘下时,观众往往因为意想不到表演者竟是须发苍苍的老人而大吃一惊,继而发出惊叹及会心的欢笑。
纳顿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民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