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家知道春节大祭天吗?春节大祭天当天会举行什么样的活动,这个节日又有什么样的意义,今天日历网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春节大祭天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春节大祭天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春节大祭天是纳西族的节日
纳西语叫“由奔吉锃”,意为正月过年,也称为“库式”。春节从农历的冬月宰杀年猪、腊月置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日祭天才告结束。除夕有“炖猪头”和宰鸡的风俗,要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过年。晚餐时,如家中有人外出未归,也要在饭桌上摆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团圆。同时,要用米饭和肉喂狗,观察狗先吃什么,以预测来年肉和粮食的丰歉贵贱。餐毕,老人在火塘边给子孙讲述民族的历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习惯。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个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柱香,拎着水桶,带上水瓢,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其他人即起床,分头准备祭天和祭祖的供品。妇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们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长主持除秽、烧天香,鸣放大小鞭炮,先向东,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赐福,万事顺昌。然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须在天亮时分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汤元等素食,禁吃荤。饭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壶酒,到叔伯或近邻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带着香烛等到附近的寺庙中烧香拜佛、祈祷一切平安。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有些地方到同姓宗亲家拜年。从大年初二开始到非宗姓亲属和友邻之间相互拜年,轮流请客吃饭的习俗。
祭天是纳西族最古老而又隆重的春节活动。俗语有“纳西重祭天”之说,充分表明祭天在纳西人心中的地位。祭天分春祭与秋祭。春祭在春节期间举行,而且比秋祭隆重,因而称为“春节大祭天”。祭天的由来,传说是纳西族的始祖崇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命成婚后,久不生育,在天神父母指点下祭天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长大又不会说话,便再次行大祭天,三个儿子才说出三种不同的语言,变成了纳西等三个民族。故纳西人认为祭天可以保佑子孙的繁衍和健康成长,就世代相承下来。元、明、清的汉文史书中也有关于纳西族祭天的记载。并有一套完整的祭天规程和繁杂的仪式,说明纳西族祭天历史的久远。祭天有祭天场,一般是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用石头围砌成方形或长方形的场地,内有祭台。讲究点的祭天场还分内场和外场,周围栽培一高大的常青树、风景优美,能容纳几十人至一、二百人。没有场地的城郊或坝区中心,春节期间也轮流在各家院中围栅搭棚来祭天。在同一个祭天场祭天的人叫“祭天群”,一般是由住在一个村的家族中几房人组成。每个家族或亲近家族的“祭天群”都有自己的名称。1949年前,纳西族的祭天群有“铺笃”、“古徐”、“古哉”、“古珊”、“阿余”等的名称。这种杂居在各地不同名号的祭天群,是与古代纳西人的不同氏族或部落有渊源关系的。大的祭天群有数十户,小的十来户或十多户。其中“铺笃”的祭天群数和人口最多,祭天需要的时间最长,仪式相当复杂,“古徐”祭天群数和人口次之,祭天需时亦长,但仪式较“铺笃”简略;其余的祭天群群数和人口较少、祭天需时较短,仪式也简单。不同祭天群的祭天时间有先有后,但都在正月十五日之前举行。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专用和洁净。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或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忍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要挑白净颗粒整齐的,需经过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平时要挂在高处,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净;祭天用的“神猪”,一般为两头,由两家轮流喂养,要保证大猪一百二、三十斤,小猪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长丈余的大香、须在秋天就准备好料,使用前专门搓制,并分节贴上彩色纸花穗,使其燃烧一昼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等,属祭天群所有,平时由有关户保管,不得随便使用。
纳西族通过春节祭天大大加强了群体的内聚力,并调整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求得宁静心灵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