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教师节正是为了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而设立的节日。可如今,人们渐渐遗忘了教师节的初衷,纷纷将目光锁定在老师们的荷包里,不管知情不知情的都来掺和一下,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教师节该不该收礼。我就不明白了,老师过节收不收礼碍着你什么事儿了?
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说,汉、晋时期,每年农历8月27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老师已经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发福利的待遇了,古人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赠送礼物、宴请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怎么到现代却变成了有辱师德?
在父母中流传着一句话,你给老师送的礼越大,老师照顾你的孩子越用心——老师收礼成了破坏教育公平的罪魁祸首。不管这句话是真是假可用范围有多广,但你真的思考过吗,在这个一对多(一个老师教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教学环境里,老师们究竟可以抽出多少时间来区别对待每一个孩子?
我只给老师送过两回礼。小学,在别人都拎着家里的精装月饼礼盒时,我把只花了一个午休时间画的简笔画压在老师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高中,作为班长的我从班费里扣了50块钱,给任课的6个老师买了礼物,人均不足10块钱,我特别记得在我捧着花鸟市场上9块钱买的一盆鸡冠花送给数学老师的第二天,隔壁班花了350块给他送了一大棵发财树。但这又怎么样呢?老师并没有因此轻视我或者我的班级,或者给予别人更多的资源,师生关系也一如既往地融洽。
你也许会对我的说法嗤之以鼻,说我这种小打小闹不算送礼。那么我问你,怎样才叫送礼?你的大礼都送给谁了?众所周知,在中国社会的教师考评制度下,老师的压力可谓十分巨大,学生的成绩、升学率直接影响到老师的工资待遇、绩效奖励和职称评定等,老师求着你好好学习都来不及,还会因为你不送礼或者送的礼不大而对你不管不顾?在学校中,教师作为最基层的劳动者,只有埋头出力的份,班级成绩一旦下滑还要接受“被谈话”,你给他们送大礼,他们能够左右得了什么?或者说,他们真的收过你的大礼吗?
首先,在一个学校里,真正能掌握教育资源分配的、真正能收到违规之礼的人到底有多少,答案显而易见,而这些人往往是不承担或者是极少承担学生教学的,可人们却总把“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一小部分人的过错给一个群体贴上了“小气、贪财”等耻辱的标签——明明过着教师节,没有假期、福利就算了,还要背负上莫须有的罪名,怪不得现在的老师纷纷呼吁取消教师节。错误的等同只会让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教育事业后继无人。
再者,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而这个物品一定是人们认为好的、珍贵的、能代表心意的东西。那么,人们为了表达心意,把自己认为好的、值得的东西送给老师,这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另外,从来没有哪一条规定强制教师节必须要送礼,你自己抱着不纯洁的想法自愿送了礼,回头还要谴责老师收了你的礼,这就像是你一边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尊敬师长,一边却把老师骂得体无完肤一样,难道不觉得十分可笑吗?更何况,实际上根本没有几个老师能得到所谓的“大礼”。说到底,不良的送礼风气、被破坏的教育平衡,都是家长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错误的认知往往来源于对事实的不了解。人们总是认为老师工作轻松,收入可观,在体制内,还有带薪寒暑假,是仅次于公务员的完美职业。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去年9月,我被领导要求写一篇关于教师节的稿件作为当天报纸的头版头条,内容要求突出政府对老师的关怀。原本我以为这是特别简单的一件事,可在联系采访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在相关部门找不到资助贫困教师记录,而学校也鲜少愿意接受采访,靠交情找到的老师只为精神鼓舞润色,对物质关怀闭口不谈。“不是我不配合采访,是真的没得说。工资一直在改革,拿到的还是这么少,补助、福利更是想都不敢想。比较实际的,每年的身体检查只有个别达到级别的老师才能享受,学校承诺的教师宿舍也年年拖延。”
有人说,为人师者,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只讲付出不求回报,不能老谈物质。开玩笑,这句话说出来,你心不虚吗?老师不是人?老师不需要吃饭,不需要养家?光靠精神就能生存吗?同样是社会岗位,别人工作挣钱就讲究多劳多得,老师就必须要无私奉献?要想马儿跑,先给马吃草,就算马再有奉献精神,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如何给你出力?更何况是一个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当他不得不费尽心力地去思考如何生存的时候,能有多少精力倾注在教育上——体贴关怀始终在话语里,美好愿景永远在稿纸上,那些人们口中说的“收礼”的老师,可不指着你这些“外快”养家糊口吗!
好好的教师节成为众矢之的,家长说它是送礼节,老师说它是折磨节。这节,不过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