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其他传统节日 > 寒食节 > 正文

古代怎么过寒食节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4日 来源:网络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对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树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然而,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兴插柳习俗。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节虽然与清明节归为一体,但时至今日,仍然有迹可循。在江浙、福建等地区都盛行食用清明粿。在江西尤以上饶地区为主,以艾叶煮烂捣碎后,和入糯米粉后制皮,再包入笋、腌菜或者豆沙芝麻等甜咸可口的馅料,家家都做,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将做好的清明粿带往本家祖坟上祭奠。清明粿实际上是寒食节食物,寒食节在宋朝之后不再存在,但是寒食节的习俗、食俗却被融入清明节之中被保留至今。清明粿作为寒食节食俗也就慢慢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其中的艾叶更是被赋予驱邪、迎青、迎新之意。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