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春节 > 春节的习俗 > 正文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2日 来源:网络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一

民间相信灶君有责任监视一家人的善恶行为,所以民间送灶时,不仅准备牲礼和燃烧金银纸,人们也会另外为灶君老爷奉上糖果、麦芽糖、糖瓜、蜜瓜以及汤圆 之类;总之,把供品弄得又黏又甜,是希望灶君的嘴巴吃得又黏又甜的,动机就是把神明封住嘴巴,不让灶君回天庭胡乱禀告。

另外,也有些人流行用敬灶时的第二巡酒涂灶门或者以黏糖黏灶门,目标也一样,这也是要灶君变成“醉司命”或者“甜口司命”,使他到天庭后说不出坏话。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二

民间有人以为祭灶的供品不能太丰富,这一天敬神,应当在祀求时向灶君诉说供品不丰富的委屈,希望他为了来年有更好的供品,向玉帝禀告这一家庭的好事,求玉帝赐福本家。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三

腊月送神上天,除了烧送财帛也要另外为神明烧“甲马”,这是一种印有马匹、官帽、弓箭、刀枪和衣甲的黄纸张。烧“甲马”,代表着为上天庭的神明打点行李,以壮行色。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四

在男权社会,原本有“男子不拜月,女子不拜灶”的习俗,年年由男子主持祭灶。但本世纪战后,风气之改变更剧烈,由于男子忙碌于事业,因此祭灶的责任,常落在处理家务的妇女身上。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五

封建时代,官府都选择在送神回天庭后“封印”休假。有些寺庙亦会以神明回天庭、民间无神可拜为由,在这一天“封门”休息。

从这一天开始,官府甚至寺庙都休假,不忙拜神与公事,但是家家户户从这一天起开始为应付年关而忙。许多人家都忙着办年货,又忙着制作年糕和发糕等应节品。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六

这一日起,亲友之间也有互相请客、互相送年糕和礼篮等礼物,称为“送年”。家中有丧事,或者办丧事不到一年的人家,不能制作年糕,却可由亲友赠送。

腊月二十四的民俗七

人们在当天或稍后,会举行大扫除。大扫除之际,一般会准备据说是有辟邪清秽能力的青竹叶,清除高处的灰埃蛛网。

各地腊月二十四的特殊民俗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上,民间有祭祀灶神的风俗,故称此日为“灶王节”。有的地区则称此节为小年、小年夜或小除。祭灶的日子,一般说来,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日夜进行,而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四日夜举行。也有的地区较为特殊,如湖北宜昌府地区民间,在腊月二十二日祀社;广东的遂溪县民间,却在腊月二十五日送灶。

古代一些地区,民间每年祭灶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在饮食文化活动方面,南宋临安府有吃“人口粥”的习尚;湖南的永州地区民间祭灶时,更有合家同食“口数粥”的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云:“二十五日,士、庶家煮赤豆粥祀食神,名曰人口粥,有猫、狗者,亦预焉。”《永州府志》也记载,此地每年祭灶时,民间家家“煮赤豆作糜,合家同食,虽远出未归者,亦分贮之,小儿与童婢皆与,名曰口数粥。”《清嘉录》认为,这样做是为了避瘟气,如果“杂豆渣食之,能免罪过”,由此足见其含义之深了。

腊月二十四民俗典籍记载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 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亦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旧时至农历二十日,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