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说了这么多关于大年初一的来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大年初一的一些有趣的民俗传统吧。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南北方大年初一的习俗
南北方大年初一的习俗多,而你知道有哪些呢?大年初一的第一件事要“开门炮仗”,接着有拜年、占岁、吃斋、不扫除等习俗……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大年初一“开门炮”有哪些讲究?
贴红福、吃灶神果、做羹饭……在很多老宁波人眼里,以前的春节都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但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宁波市民俗专家、市文化研究会会员周东旭说,老底子过年绝不是吃喝玩乐这么简单。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到正月十五,宁波家家户户过年要祭灶、扫尘、贴门对、守岁、迎财神、闹元宵等,过年内容多达几十项,但现在很多年俗被逐渐遗忘,没那么讲究了。
2、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4、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7、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8、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9、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10、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11、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1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13、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大年初一,我们有很多传统习俗,也有一些禁忌,大年初一的禁忌,你了解吗?虽然这看起来有点迷信,但代表着我们美好的祝愿!到底大年初一的禁忌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大年初一的18个禁忌,在这一天不要做这些事哦!
大年初一有哪些禁忌
老底子过年的习俗到底有哪些,你知道大年初一有哪些禁忌吗?“开门炮”要怎么打?元宵节到底是吃汤圆还是汤果?听民俗专家来说一说。
●年夜饭
餐桌上一般要有鸡肉
菜式一般不会少于12样
“年夜饭”是除夕重头戏。这一天,大家都会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吃一顿团圆饭。宁波人的年夜饭,以海鲜居多。一般有火锅(宁波人称为“暖锅”)、腊鸡、鳗鲞、炝蟹、鱼、年糕等,素菜则有香菇、木耳、金针菜、地菜等。暖锅是年夜饭上的主角,表示暖暖和和,红红火火。
“暖锅里一般会放老三鲜,比如肉丸、蛋饺和熏鱼。餐桌上一般要有鸡肉,因为‘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吃鱼而留下鱼头,意味新的一年里有余头。比较常见的还有新风鳗鲞、红膏炝蟹、雪菜大汤黄鱼、宁式鳝糊、萝卜丝海蜇皮等,都是地道的宁波菜。”周东旭说,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因为宁波人把“十二”视作一个吉祥数字,表示在新的一年十二月里“月月红”、“月月有余”。
●守岁
小孩要给长辈磕头拜年
长辈把红包压在孩子枕头下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是“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体现孝道。
吃完年夜饭,根据宁波人的老传统,还要嗑瓜子、品香茗“守岁”。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因为“祟”与“岁”谐音,“压祟”即“压岁”,意思是压住鬼怪,不让其作祟。
在老宁波的年俗中,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同样有讲究。“一般给自己身边小辈压岁钱,要在除夕夜把红包压在孩子的枕头下面,这样才能压岁保平安。大年初一以后,上门拜年的晚辈要带一些红枣、桂圆,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收下红枣桂圆,长辈拿出备好的红包,晚辈磕头说上几句吉祥话再接过压岁钱。”
●开门炮
放开门炮前要先说吉祥话
碰上哑炮要立即补放一个
开门炮的年俗由来已久。农历大年初一凌晨,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周东旭介绍说,老底子放“开门炮”规矩挺多。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祥话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小鞭炮噼噼啪啪地放出去;再放双声大爆竹(类似“二脚踢”),大爆竹只放三发,但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全家老小满怀着兴奋和喜悦在旁边看,家中男主人小心翼翼地点上引信,随着“嗤”的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满地欢跳,家里一下子就热闹开了。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吉祥。意味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否则不吉利。如果碰到哑炮,要马上就说“闷声发财”,再立即补放一个。
●大年初一
不倒垃圾不扫地不喝粥
初一第一餐不能开荤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有很多禁忌,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比如,这一天不能拿扫帚扫地,也不能倒垃圾。这是因为怕“扫走财气,肥水外流”;这一天不能喝粥,要是年初一喝粥,财物就不会进门,而且会像水一样流走;这一天不能吵架、骂人或打碎碗、杯、瓷器等易碎器皿。
这一天,连说话都要格外小心,不能说“破”、“死”、“光”、“穷”这些不吉利的字。如果小孩子不懂事,说了这些不吉利的话,大人就得赶紧说“小囡不懂事,小囡放屁,百无禁忌。”这类的话加以补救。
周东旭说,小时候,每到大年初一,大人都会再三叮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东西。碰到邻里街坊都要行拱手礼,互相拜年,说些吉祥话。“扫地、倒垃圾这些事早在大年三十之前都要干完。大年初一扫帚不能动,一旦动了意味着好运气扫走了,还会破财。”
宁波人正月初一都要吃汤果,用糯米粉搓成的小圆球,宁波常常将其做成“浆板汤果”。一般,老宁波人在正月初一的第一餐是吃素的,不能吃肉鱼之类的荤食。而汤圆的馅是有猪油的,属于荤食。
在余姚、慈溪等地,新年第一天的第一件事是祭拜祖先。
●迎财神
香案上供放“猪头三牲”
敞开大门,叩迎财神
在民间传说中,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分,文财神是比干和范蠡,武财神是关羽和赵公明。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以使自己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而取胜;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红脸关公,关羽以“义”著称,商家取其“以义为利”,即以“义”达到赢利的目的;有的干脆将三人一起供奉。
“宁波人善于做生意,除了文财神和武财神,还信仰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大年初五祭财神,这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
周东旭说,农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诞辰。一大早,每户人家会摆上香案,供放肉、鸡、鱼等“猪头三牲”。有的用整只猪头来供祭,附上水果和糕点。接着点上红烛,敞开大门,燃放爆竹,叩迎财神。有些商家还早早买来活鲤鱼抢财神。“主要是讨个好彩头,‘鲤鱼跳龙门’,而且‘鲤’与‘利’同音,‘鱼’与‘余’同音,就意味着‘有利可图’和‘年年有余’。”
●闹元宵
自制元宵灯挂在门前祈福
“上灯汤果,下灯汤团”
在老宁波的传统中,元宵节从正月十三“上灯夜”就开始了,经历正月十五“正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下灯”为止。
“以前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元宵节都要在门前挂灯,图个吉利。”周东旭说,一般从正月初七开始,人们就准备元宵灯的材料了,比如半透明的韧皮纸、竹篾、细绳、浆糊以及红蜡烛。
一般来说,自家制的元宵灯以“兔子灯”、“鲤鱼灯”和“黄鱼灯”这些造型简单的居多。比如鲤鱼灯象征鱼跃龙门,兔子灯象征孩子活泼可爱,都有美好的愿景。
说到元宵节,就会想到一个词——闹。没错,所谓“闹花灯”习俗,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比如赏灯、赛灯、行灯会、猜灯谜、吃汤团、放焰火和社火百戏等。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在封建社会,年轻女子平日不允许随意出门,而元宵节赏花灯却为她们提供了一个结伴出游的机会。这一天,未婚男女以赏花灯为名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男女青年也借机和自己的情人相会。于是就有了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名句。
元宵节要吃“元宵”,这里的元宵到底是汤团,还是汤果?周东旭说,民间素来有“上灯汤果,下灯汤团”的习俗。这里说的“上灯汤果”就是用糯米搓成的细小珍珠圆,一般用来跟酒酿一起烧。而“下灯汤团”除了常见的“猪油汤团”外,还包括“蒸团”,图的就是团团圆圆。
在镇海农村,元宵还有吃“糊拉羹”的传统,就是将杂鱼和米放在一起烧成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