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春节 > 春节的习俗 > 正文

黄骅春节蒸面花习俗,至今流传!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0日 来源:网络

黄骅春节蒸面花习俗

很小的时候就记得快过年的时候和奶奶一起做面花。把拳头大小的面团放在模子里使劲按,然后往下使劲一磕,一个面花就出来了。模子是木头做的,样子一般有鱼,兔子,花型等。面花很好吃,一般过年前全家一起蒸,一口气蒸好多,一般都是够全家吃到正月十五过后。这边串亲戚的话也会送人家自己蒸的面花。

现在这个习俗依然有,已经有了做面花的工厂,过年了自己懒得做就会买上几百个,总之大家过年就是做面花,吃面花。我们家现在已经收集了一麻袋面花了,过年差不多够吃了。

在黄骅一带至今仍保持着年前蒸“花儿”的习俗。所谓“花儿”,就是一种用模子制作的面食,模子一“磕”,面团转眼间就成了公鸡、桃子、鱼、小白兔等等。一过腊八,兄弟各家便开始“集合”,相互轮流,帮忙蒸“花”。屋里欢声笑语,屋外的锅里热气腾腾。

据了解,当地农村传统节日面食制作已经列入了黄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由于“花儿”外形的喜庆,近年来一些外地没有蒸“面花”的地方也慕名来到黄骅采购这些“面花”送礼。

黄骅面花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古代黄骅土地贫瘠,小麦产量很低,人们生活清苦。每逢年节,人们没什么物品相送,就把不多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寿桃、鲤鱼等面花送给亲戚朋友,图个吉利。这样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俗习惯,加之面花相比馒头等口感较好,就被人们逐渐接受,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面花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蒸面花有了更深的寓意。

黄骅面花模子是现今留存的特点比较突出的一种河北民间艺术形式,其在民间面花制作传承中具有普及功能,面花模子题材造型极具地域特点、时代特色,黄骅面花模子在艺术表现属性上依然从属于中国传统民间造型体系,基本运用夸张、概括和象征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