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祭祖仪式
当年在乡下调查得知一个村的非常特殊习俗,别地应该少有吧。。。因为知道的人特别少,甚至我身为本县人都不曾听闻:闽东周宁县礼门乡王宿村和仕本村的“贡祖”活动,即唐岳王李氏后人按照唐朝宫廷礼仪开展的祭祖仪式。
(图为周宁县仕本村李氏宗祠)
根据当地人家谱记载,唐昭宗李晔第十六子“颍王”李禔,为避祸乱,南下入闽,改名“李璟”、化称“岳王”。当时定居之地称“王宿地”,后转移到仕本村。岳王神像建在仕本村的李氏宗祠里,每逢寅、巳、申、亥年的仲冬举行贡祖会宗。
王宿全村派户代表1~2名及周边村庄他姓群众,一行几百人队伍前往仕本李氏家庙,恭请本家祖宗“神像”回王宿一个月,与王宿李氏祖宗“神像”一起过年。在恭请祖宗回王宿整个过程,按唐时回访巡游的王室规格,前面开路是全副武装“神铳”队,随后是彩旗队、回避牌、龙头杖、西瓜锤等仪仗队,后面才是由四人抬着本家祖宗“神像”的轿子,每个轿后都有一人手持龙伞并不停旋握着,一路铳声、锣鼓喧天,嗦呐齐鸣,铙钹应和,一派喜庆祥和,场面极为壮观。
恭请本家祖宗的“神像”回王宿后。请“先生”择选吉日良辰,在王宿祖厅举行隆重、庄严的“贡祖”典礼,其主要活动有“贡祖、宗会、走礼、阅谱”,其中最重要环节当属“贡祖、宗会”。恭请本家祖宗的“神像”回王宿后。请“先生”择选吉日良辰,在王宿祖厅举行隆重、庄严的“贡祖”典礼,其主要活动有“贡祖、宗会、走礼、阅谱”,其中最重要环节当属“贡祖、宗会”。
二、“贡祖”:
当天早上“法师”在“祖厅”内上厅设坛,厅内贴上有各种作用的神符、剪纸,桌上摆上整猪、整羊、整坛酒,及各式各样的贡品。并鸣铳宣天、锣鼓鞭炮连发,“众首”(村民中抽选出的该活动组织者)打鼓敲锣后,法师还吹鸣法号告天,手持法器开始念咒:恭请各位“为神祖宗”下凡,同时还邀请王宿周围的神灵(如:大圣王、奶娘、九姐仙娘、土地公等),齐聚祖厅、普天同庆。并笑纳其子孙为报祖德宗恩而设宴贡品等。咒后法师宣读贡典祈福疏文:祈求祖宗在天之灵,降吉祥,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护人丁兴旺、四季平安等。同时全村李氏子孙及闻讯赶来众多他姓的信男善女,一个接一个持香跪拜谢恩。随后,部分群众还请求法师作疏,以家庭及个人为单位的“个人祈福疏”,上百张同样以同上处理方式转达给神圣的祖宗。在此贡祖期间,各家村民亲朋好友及周边村庄群众都会闻讯赶来,千人齐聚王宿祖厅,共颂祖德之浩荡、祈福护佑之子孙。周边村庄他姓群众和李氏子孙还进纳贡品于祖宗神像座前以谢宗恩,“许愿还愿、抽签卜挂”,人山人海、一度繁忙,由此,李氏祖宗自然成为他姓群众心中名副其实的神圣祖宗。
三、“宗会”:
谓“王臣会亲”。中午全村户代表搬来各种小桌椅,靠墙布满祖厅四周。上厅中央同样摆桌设坛,“众首”摆好各式点心贡品后,法师就会按当年岳王随从亲臣护将职务大小,依序往四周摆好的桌椅墙上贴上其“神号”,以便对号入座。贴完后法师回坛前开始施法,吹鸣法号告天,手持法器开始念咒:恭请各位“为神祖宗”下凡,及宣告随其入闽的文官武将神号。此时天色已临夜幕,“众首”就会在祖厅口点燃“天炬”(用干毛竹为心,外面绑着竹枝,长约15米多,蕴意:类似奥运会火炬),俗话:以示归宗会址,及照明开基远方“王室成员”夜间回归之用,其更具各种特殊象征性。约至午夜左右,法师便停止法事,也意谓着各路祖宗已回至王宿祖厅,开始了神宗们的会亲宗会了。此时,为不打搅祖宗们“王臣会亲”氛围及维护王族祖宗威严,上厅的法师及群众都下到下厅。村民在下厅排队入座,众首们会分发放“宗会”所用的多余米糕、红酒点心等。群众吃完点心后已是午夜二点多。又约至黎明许上厅的“王臣会亲”已毕,法师和村民一起到上厅拿好各种法器等,恭送与会的各路王室成员回去,整个“王臣会亲”活动才算完成。
四、“走礼”:
在贡祖次年正月,还与仕本村互派“知书达礼、颇有威望”较年青的二十四名代表作为“会亲团”成员,其中有四名是已经掌握了全套唐时宫廷礼仪的青年,俗称“礼生”。“礼生”是受族人最高礼仪待遇,族人摆香案,供香花、烛台,举行仪式后,方属“礼生”。
为表王恩之浩荡,子孙修养也。两村“会亲团”于正月初二晚上,齐聚在王宿地祖厅,安排茶点两团叙亲,此时王宿“礼生”邀请仕本“礼生”“走礼”。两村“礼生”在祖厅神像前,按照唐时宫廷礼仪,主、客一对接一对“走礼”:头戴官帽,身穿有长水袖的圆领袍衫,袍衫外套袍褂,手持“礼帕”,朝服打扮,走礼的过程则十分复杂,分别为“双蝴蝶”、“剪刀剪”、“平丈”、“廿四拜”等。且有多种步法:如“双蝴蝶”走法:
1、双方代表各一名,分宾主面对面以立正姿势站立,距约三米左右,主位在左,宾客在右。
2、双方同时清官(即正官帽)、风扣(即正衣领)、角带(即正腰带)。
3、主客向外转(主向外转,客向左转)。
4、主客目光对视,双手环抱与肩平向外作揖,双膝微曲,也就是拱手礼。
5、主客互换位置:双方迈出外腿以半圆形弧线调换位置,客走外圈,主走内圈。
6、双方眼视前方行拱手礼。
7、双方各以外腿向前迈一步,又拱手礼。
8、双方再向前一步,再行拱手礼。
9、三次拱手礼后,客原地不动,主半圆形走向客对面,双方互相行拱手礼。
10、主到茶桌边以“礼帕”分别向凳、筷、杯作请坐、请吃、请饮的姿态,客人以拱手礼作回应,最后主人走到客人身边相携入座。其他礼生随同入座举行话茶会。会亲茶话过程,双方主要共叙本家祖德宗功、李氏渊源、及两村相互祝福等。
五、“阅谱”:
先在祖厅桌上族人摆香案,供香花、烛台,及整猪、整羊、整坛酒,各式各样的贡品。“会亲团”们朝拜贡在案桌中央的族谱后,两村各派代表一名,由保管族谱箱村方代表念“开箱礼语”(俗称:讲好话)并启封条,钥匙方村代表手持钥匙开锁。两村代表从箱取出族谱,开始翻阅周宁李氏总谱(从唐高祖李渊至今李氏族谱),承先祖宗之德,启后子孙之贤;并对两村三年来,“闭贡”期间重大相关事件进行记载后,在两村监事人员监督下进行封谱,在族谱箱口贴上两村监事人签章后的封条,一封三年。在此三年间内,为维护族谱的权威、真实,王宿、仕本两村任何人都无权对其总谱启封、翻阅,天大事也要等到下次贡祖时启封、翻阅、记载;并当场交换两村保管方式:原保管族谱箱钥匙方要交付保管三年的钥匙于对方,换成保管族谱,该族谱就这样由王宿、仕本两村轮回各保管三年。
王宿祖厅主要的贡祖、宗会、走礼、阅谱典礼完后,于次年正月初三早,恭送仕本本家祖宗及轮回保管李氏总谱,在恭送过程中,同样按唐时王室巡访规格。此时,各家各户持香、鸣炮拜别,所到之处无不隆放礼炮。特别是到了李墩镇阮洋中村,举行类似君臣之礼的贡拜仪式,(因该村以阮姓为主,开基始祖正是唐岳王身边的国师阮先生),全村各户贡品、礼炮、持香谢恩,挤的水泄不流,场面十分隆重。虽王宿、仕本只有十多公里路,但一路“迎迎接接”,恭送队伍要到傍晚四点多才能抵达仕本“李氏家庙”。
初四早,王宿、仕本“礼生”在仕本“大厅”门口举行告别仪式,告别仪式也要“走礼”。礼毕,也就宣告三年一次的贡祖全部活动结束。
图片仅供参考,很多旧仪式都已经现代化了,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