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早以前都是二十四过小年的,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古代的品级制度,在古代社会等级泾渭分明,尤其是士人庶人间在生活方式、衣着甚至预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标志。在过小年这件事上,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就是说当官的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包括皇帝家。民间则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船五是说渔民会在腊月二十五过。但是这并不是有明文规定的,也没有什么制度约束,所以有些人家即便不是当官的也喜欢在腊月二十三凑热闹,渐渐的很多平民百姓也选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而北方地区,在南宋之前一直是政治中心,沾染的官气较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人就比较多。但也不是所有北方地区都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多数地区还是选择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云贵川有些地方把除夕叫做小年。
而南京更是特殊,我在南京生活了十多年还是无法完全适应,南京人居然把元宵节叫做小年。据说,这是跟朱棣在南京实行的有关。
其实不管哪天过小年,代表的都是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祈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