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一】
腊八过了就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从小年开始,就进入了过大年的倒计时。河北邯郸有民谣说:“糖瓜祭灶二十三,离过年整八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赶集上店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做黄酒;三十,家家捏饺子。”
小年是要跟灶王爷套近乎的时候。宋代东京(今天的开封)在早灶上贴灶马,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命”。想让灶王爷醉醺醺地上天,糊糊涂涂地交差,别打老百姓的小报告。但是,老让灶王爷醉着也不合适,所以人们用麦芽糖祭灶。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让灶王爷嘴巴变甜,上天多说好话。
祭灶用的糖瓜,是用麦芽糖做的。大麦发芽后,上锅熬成浆,冷却后就成了饴糖。邓云乡老爷爷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对糖瓜加工说得很详细:“麦芽糖刚刚熬成时,是咖啡色的浓浆,从锅中盛出来,倒在撒满面粉的石板上,冷却以后变成一大块。做糖瓜时,把这一大块麦芽糖敲下一块,放在撒了干粉的案板上加热揉搓,最后软得像嚼过的口香糖一样。随后把它弄成一个圈,套在一个抹了油的木桩上,再用一个小木棍套上来拉,拉长了再折一转,绞成麻花状再拉,反复多次,说亦奇怪,褐色就变成白色的了。拉到这种程度,就可以取下来,把粗长的糖条,用手一段段勒细,成葫芦腰状,稍冷,把细腰处快刀切断,变成偻瓜一样的糖瓜了,多好玩呢?”除了糖瓜,山东人祭灶的时候,也有供水饺的,由此可见山东人对饺子的喜爱。
要是灶王爷不吃这些,老百姓也有办法让他上了天庭不说坏话。据说灶王爷平时要记人间过错,屋里的灰尘是他的笔记本,所以老百姓就在祭灶这天扫屋子,赶灰尘,让灶王爷无话可说。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二】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故事【三】
张单之说。也许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首民谣:“灶王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晚上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下界降吉祥。”这首民谣来自张单休妻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人,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妻子叫郭丁香,为人勤劳贤惠、孝顺父母。张单不愿守在家里种地,就出门做生意。后来发了财,回家后竟嫌弃起自己的糟糠之妻来,一纸休书把郭丁香赶出了家门。第二年他又娶进一位名叫李海棠做老婆。由于李海棠生活挥霍奢侈,而张单在外又吃喝嫖赌,很快家道败落。后来的一场大火又将家里的`财产全部烧光,李海棠经不起贫寒,就改嫁他人。
从那以后,张单只得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他要饭时竟然要到了自己的原配妻子郭丁香的家里,面对善良的郭丁香,他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炉灶里,说什么也不肯出来,被活活憋死了。后来玉皇大帝把张单封为灶王,也许是为了警戒人们不要犯他犯过的错误吧,还命令他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一年来这一家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