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小年 > 正文

关于小年的简介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1日 来源:网络

小年又称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小年的简介

各个朝代过小年的习俗

先秦的小年习俗
1祭灶
2挂桃符

祭灶

祭灶之习,由来甚久。在夏朝,灶君便已经成为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而且,这时候的祭灶主要由老妇人主持,且时至东汉祭灶主要在夏天举行。

挂桃符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木板,周代时已经出现。最初的制作材料为桃木,且题有字符,因而称之为桃符。桃符与春联最大的区别在于制作材料的不同,桃符大多是用桃木制成,而春联多以纸张为制作材料。所以那时候过年大家门前挂着的都是一块块的桃符。

汉代的小年习俗
1祭灶

祭灶

到了汉代,小年祭灶仍是被看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汉宣帝时有一个叫阴子方的人,因在腊月杀黄羊祭灶,成了巨富。百姓争相模仿,于是小年祭灶选用黄羊作祭品这个习俗遂沿袭下来。祭灶日也定在腊月进行。也就是从汉宣帝时起,历朝历代才开始把祭灶日定在了腊月,宰杀黄羊祭祀。

唐朝的小年习俗
1吃混沌
2胶牙饧

吃混沌

古时饺子馄饨同源,起先区分并不明显,很长时间里饺子并未有专门的名字,只能用“馄饨”代称。

胶牙饧

白居易《岁月家宴戏示弟侄等》: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小年夜,亲戚毕至,吃团圆饭,席间有种糖叫胶牙饧,类似于后来的灶糖和糖瓜粘,后世作为祭灶品。在唐朝,胶牙饧并不作为祭灶的祭品,这时的祭品仍是以鸡、鸭、鱼等荤菜为主。

宋朝的小年习俗
1祭灶
2吃饺子
3挂桃符
4放爆竹

祭灶

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宋代的祭灶习俗有着生动的描写,此时的祭灶仍是以荤菜为主,而且祭灶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这与先秦有着很大的不同。

吃饺子

饺子在宋朝已经被唤作“角子”或者“饺儿”。

挂桃符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桃符发展到了宋朝虽然仍是称为“桃符”,但是材质已经由桃木变成了纸张,这与现代的春联相似度可以说是99%。

放爆竹

因火药的发展,宋朝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那时无论是宫廷的高院深墙还是民间的大街小巷,都有人竞相燃放爆竹,在接连不断的爆竹声中,节日氛围也更加浓郁。

明朝的小年习俗
1祭灶
2挂桃符

祭灶

明朝宫廷祭灶祭品仍沿用黄羊,南苑要在腊月二十二这天捕捉黄羊送入大内。明朝时期,祭灶的祭品出现开始用关东糖代替荤菜的现象,后渐渐得到普及。关东的“糖贡”要在腊月二十二运到北京,所以老北京管祭灶的麦芽糖叫“关东糖”。。

挂桃符

“桃符”真正被称为“春联”,则是在明代,可见在明代贴春联这一习俗已经开始盛行。随着朝代的更替发展,春联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