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或序曲吧!
南方小年
小年最开始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九。据说在宋代时,为节约时间,把小年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放在了腊月二十四。但到清朝时又发生了改变,说是雍正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向天地神明汇报工作情况。
为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王族、贝勒也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二十三过,一般民家二十四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二十五日举行祭灶。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历上通常会将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标注为小年。
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那么,南北方小年的习俗又会有什么差异呢?
北方过小年
祭灶吃糖瓜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祭灶时会给灶王爷供奉糖瓜,糖瓜是一种麦芽糖做成的糖,非常甜,也是希望给灶王爷吃了以后,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给玉皇大帝做报告时多言好事。
贴灶神画像
祭灶,是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大扫除
小年这天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放鞭炮
内蒙古过小年还会放鞭炮,因为这是年前的第一炮,很重要。中国人过节都喜欢热热闹闹的,鞭炮的声响,可以渲染过节气氛。
吃饺子
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吃火烧
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
南方过小年
祭灶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旧时,几乎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在每年“小年”这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灶王爷供奉于灶王龛,放置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
掸尘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洗浴、剃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婚嫁
民间认为,诸神在小年之后就上天了,便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
“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