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小年 > 正文

关于小年的5个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7日 来源:网络

由于传统习俗原因,北方有的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有的地区则以二十四为小年。这是因为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小年的5个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小年意味着年的开始?

根据《天津通志》等史料记载,天津民间春节活动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正年。天津人过春节的许多习俗、讲究保留至今,“小年”意味着要开始祭灶、扫尘、置办年货、贴吊钱春联等一系列辞旧迎新的活动。

有首《北平年谣》流传较广:“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天津民间也有首类似古谣,同样描写过年期间的民俗风情:“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九(贴春联);大年三十,合家团圆捏扁食(包饺子)。”

为什么要祭灶王爷?

天津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过小年”和“祭灶”。相传灶君“白人间善恶于玉帝,以行赏罚”,为了不让灶君“打小报告”、说坏话,“置糖炉口,则口粘,不复能语”,也就是说,二十三日,人们在锅台边,摆上糖果、年糕等供品,用糖封住灶君的嘴,民间祭灶焚神纸时,“必祝曰,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祭灶完毕,糖果与家人食之,此后,便预备过年了。民间祭灶还会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史料记载,宋代时供品还增加酒,人们想用酒把灶王灌醉灌倒,使他上天告不了状。不过,要注意的是,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昔日天津,从阴历腊月十五开始,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祭灶一定要有糖瓜,那糖瓜是什么东西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这种糖有两种形状,长条的糖棍叫“关东糖”,一般一尺来长,扁圆的叫“糖瓜”,现在的小了,过去都像鸭蛋大小。糖瓜里边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酥香甜,别有风味。祭灶还得有茶水,有句老话叫“灶王爷,本姓张,一杯清茶三支香”。

那怎么祭灶呢?到了腊月二十三,老人们陈香、点蜡、摆放糖瓜、年糕和茶水“祭灶”。晚饭之前,把糖瓜在灶火或者炉子上烤化了,抹在灶王爷嘴唇上,粘住灶王爷的嘴,别说不好听的话,多说点好话、吉利话,保佑全家老小来年平安。祭完灶,把旧灶王爷像从墙上揭下来,跟银纸做的银锭一起焚化,灶王爷也就上天了。

过完小年干什么?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七八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小年这天也称为扫尘节、扫尘日,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或叫做“打洋尘”。扫尘节源于尧舜时代“扫年”习俗,原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唐代“扫年”盛行,成为祈求新年平安的活动。早在《礼记》中就有“洒扫室及庭”的说法,宋朝吴自牧的《京华梦粱录》描写腊月扫尘节:“不论大小人家,俱洒门前闾,去尘秽,净庭户。”相传扫帚最早出现于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上也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当然,扫房是一个需要持续数天的工作。民间另有俗谚:“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全搬走。”北方扫房、南方掸尘都说明我国劳动人民讲卫生爱清洁的优良传统,人们为迎接新春佳节所做的准备,也作为除害灭病的良好风俗习惯得以流传至今。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

老年间,天津有句俗话叫“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过去穷人要靠借债维持生活,买卖家也有一些不能及时偿还的债务。于是有一个不成文的乡规民俗,到了腊月三十之前没有清理完的债务,也就不再催讨了,外出的躲债人就可以回家过团圆年,也就有了“救命的饺子”一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