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小年 > 正文

从日期到习俗,南北方小年的区别真是大了!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7日 来源:网络

同样是小年,南北方过的日期不一样。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甚至在一些日历上,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都被标为“小年”。

为什么南北方小年日期不一样呢?越往南小年时间越晚

民间有种说法:小年从清代起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区别,也就是说,当时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据说,小年原本就是在腊月二十四,但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一向节俭的雍正皇帝在腊月二十三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之后王族、贝勒纷纷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由于北方长期是政治中心,受官方影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依然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越往南边,过小年的时间越晚,到了广东一带,老百姓甚至是把三十儿晚上当做小年来过的。”

从日期到习俗,南北方小年的区别真是大了!

南北方小年习俗的不同之处

面食是北方人的主食,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家就要开始蒸花馍。蒸花馍分两种,一种为敬神用的,另一种用来走亲访友。在小年那天,要制作一个大枣山,来供奉灶王爷。

饺子,是北方人的挚爱。过小年时,有些地方的人在小年晚上吃饺子,寓意给灶王爷送行。在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

有的地方,腊月二十三晚上要吃面条和火烧呢,比如河南。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南方

南方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他们称“扫年”为“掸尘”。他们过小年会吃什么呢?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南北方小年习俗的相同之处

祭灶王

南北方小年习俗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南北方小年习俗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

南北方小年习俗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剪窗花

在所有准备工作中,南北方小年习俗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士,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的说法,体现了民间对戏剧故事的偏爱。有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这也是南北方小年习俗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