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除”,并不是消除的意思。“除”由“阜”经过隶变而来,《说文解字·阜部》说:“阜,大陆,山无石者。”取其易于攀登之意,除本身也有这个意思,“除,殿陛也。”指的是台阶,所以除夕意思就是登上新台阶的前夕,正应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俗语。
除夕是年关交接的关键时刻,所以在这一天夜里醒着不睡,才叫“守岁”,为什么要守?为的就是能第一个迎接新的一年,迈上新台阶,走上新征程,要的就是这份精气神。那在踏上新旅途之前,总还有些辞旧的工作要做,这就必须要说到除夕日的两大主题了——辟邪和祭祖。
祭祀
自汉武帝颁立《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开始,腊祭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腊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大祭,元正之日,汉代人们一家大小“洁祀祖祢”,然后,全家列坐于先祖牌位前,庆贺新年。
六朝人元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唐宋时期,官员有家庙,除夕日去家庙拜祭成为常态。明清以后,由于宗法观念的兴起,祭拜祖先重新成为新年仪式的重要环节。明朝,人们晨起,拜天地神灵之后,就是拜祖先。“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俟三日后焚而撤之。
那香火不旺,人丁不众的家庭,没有家庙可拜,怎么祭祖呢?往往要借助祖先画像。清代苏州元旦“比户悬挂祖先画像,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收者”。也就是祖宗画轴。
祖宗画轴就是专用来祭祀历代祖先的画像,但不可能每家家谱记载的祖先人数和名字都正好相同啊,一个一个摆牌位,恐怕普通人家也没这财力,怎么办呢?去年画铺子请祖宗画轴回来,上面按辈分绘制了若干代人像,旁边空着方格,供请画轴的人家自己填上姓名,珍而重之地挂在堂上,享受香火。悬挂了一年的祖宗画轴一般就是在除夕这一天焚烧掉,再去请新的回来挂上,也算是不忘初心了。
有钱人家怎么祭祀呢?那就是去宗祠了。比如《红楼梦》中就有《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这一回目,是第五十三回。宗祠中也挂祖先画,但这一种就比较高级了,是一辈一幅,比如曾祖父和曾祖奶奶一幅,祖父和祖奶奶一幅,书里是这么说的:“贾珍那边,开了宗祠,着人打扫,收拾供器,请神主,又打扫上房,以备悬供遗真影像。”这“遗真影像”,大约也是祖宗轴吧。
如今在农村,依然还能看见这种祖宗轴,尤其是那些单一姓氏村,比如山西滑县的李方屯村,而滑县,作为中国23个年画产地中原生性保护最好的产地之一,现在依然在手工制作着这些寄托了子孙幽思的祖宗轴,如果有喜欢的朋友,不妨实地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