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节的出现和古人祭祀有关。
古人为了感恩祖先和上天的保佑,一般在丰收之后和年终岁尾举行祭祀活动。
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发明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记载日期,这就出现了十二月份。
60年一甲子循环,人们发现春天都出现在正月,古人认为春乃一年之首,而正月初一是这个月之首,于是把春节定位了正月初一。(有一种说法认为远古时期的尧在这一天把王位禅让给了舜)
到现在,人们从进入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年,到正月十六人们依依不舍告别新年才正常工作,前后持续有一个月的时间。
纵观整个历史,由于朝代的更迭和历法的改革,各朝代并没全部把正月初一作为岁首,换言之,并不是把春节都定在了正月初一。
比如夏商周时,夏朝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季十一月(阴历)为正月。如此看来夏商周时期春节没有定在正月初一。我估计夏商周还没有春节这一说法。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阴历)为正月。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手下的一些天文学家,运用天干地支记载日期,以便指导农事,于是把原来冬季十月初一为岁首,恢复为以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换言之,汉朝的春节定在一月一日。
到了民国期间,也就是辛亥革命以后,逐渐改用公历纪年(阳历的一种),这就出现了阳历1月1日和阴历一月一日两个日子。为了区分,把阳历1月1日改为了元旦,把阴历一月一日改为了春节。一月在古代称为正月。
也就是说,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从民国开始的。
1913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例行放假,1914年开始实行。由此算来,正月初一过春节不过一百来年的历史。
综上,在古代,没有正月初一过春节这一习俗,也许古代所谓的春节不过是一种大型祭祀活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