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最大的两个节日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是春节和中秋节。
这个问题与《春秋》经为何叫“春秋”,是有关联的。在历史记载上,中国在全球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历史记载最系统最完备,也最古老。几年前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记载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为什么要记载历史?
从文字学上看,“史”字最初的含义,是主管祭祀,和占卜的官员,《周礼》有记载。所以最早的历史记载,一定和祭祀和占卜有关。
中国最早的文字文献,是甲骨文。但是,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是干嘛用的呢?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占卜的结果。占卜已经做完了,为什么又花费那么大的精力,把占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呢?原因可能是,用来祭祀。就是把占卜的结果汇报给神。这种祭祀的名字,叫“策祭”。
我们一般认为,“策”是用绳子能在一起的竹片,就是竹简,这是早期的书写载体。事实上,最早的“策”,穿的不是竹片,而是甲骨。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甲骨,都是有孔的,本来它们应该是穿在一起的,是“策”。只是后来,绳子腐朽了,只剩下单片的甲骨了。
这些“甲骨策”,是用来祭祀的,献给神的,献给上帝的,所记载的都是发生的事实,天子把这些事实汇报给上帝。所以甲骨策,应该是中国历史记载的起源。最初,策祭的内容主要是占卜的结果。后来,策祭的内容包含了一年所发生的大事。天子定期的把一年所发生的大事向上帝汇报。这样的策祭内容就接近历史记载了。
很幸运,这样的策祭文本的一种被保存下来了,那就是《春秋》。
《春秋》的经文,非常简练,非常难懂。如果没有《传》的解读,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春秋》经文本来就不是给人看的,而是给神看的。
关于“策祭”,《尚书》有一篇详细的记载,那就是《金藤》。金藤是一种用藤条编的箱子,用来保存策祭后的策的。而尚书《金藤》篇,对一次策祭的过程,以及策祭之后所发生的事儿,进行了记载。
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成年后,听到一些传言,说周公要独揽大权,所以,对周公产生了怀疑。但偶然的一次机会,成王打开《金藤》,看到很久以前周公策祭的“策”,这让成王非常后悔自己对周公的怀疑。这个“策”所记载的周公策祭的内容是,武王生病,周公为让武王病愈,就举行策祭,告诉神周公愿意替武王代病。
唐朝的杜预,是《左传》最好的注释者。关于春秋为什么叫春秋,他的解释是,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因为春秋是编年史,于是就用错开的办法,取春秋代指一年。杜预的解释,是目前最权威的解释。到杜预所在的唐朝,《春秋》的起源和早期面目,已经完全消失了,其实,在战国时期,这些东西就已经消失了。所以,杜预的解释,是后人的一附会和臆断。
《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最重要的祭祀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在《诗经》,《左传》,《礼记》中,经常会看到春秋连用,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春秋”是指这两个季节所举行的祭祀。
祭祀是神事和民事的融合。就天子而言,他的祭祀仪式级别是天下最高,各国的国君必须前来助祭。同时,祭祀完之后,还要发布一些政令,听取各国国君的述职汇报。所以,春秋两大祭祀,也是一个大团圆的大聚会。在天子的祭祀仪式上,是一个各国国君大团圆的大聚会。对每个家族来讲,也是一个大团圆的大聚会。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祭祀仪式崩溃,而且人们也很快对早期的祭祀文化失去了记忆。但是,春季和秋季进行团聚的风俗却延续了下来。于是,春节和秋节构成了两个没有祭祀仪式的,完全世俗化的节日,流传至今。
事实上,说完全没有祭祀仪式,并不准确,因为春节和秋节也是两个上坟烧纸的节日。
春秋之后,和祭祀文化一道,迅速消失的还有井田制。为什么祭祀和井田制消失的那么迅速和彻底。原因在于,这两样东西都非中国所固有,而是外传自西方。这个西方主要是指古两河流域,和古埃及。
现在人会认为,春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而圣诞节则是西方的节日。而历史事实是,春节和中秋节同样也是外传自西方。
祭祀文化起源于西亚,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圣地,来自土耳其东南部的哥贝克力遗址。其时间可以上溯至,11000年前左右,这可以被认为是祭祀文化的起源时间。中国祭祀文化的考古证据都非常晚,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之后。
更重要的是,祭祀文化和中国固有的文化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固有的文化是《易经》文化,也可叫心性文化。《易经》的出现比祭祀的出现,还要古老,甚至可以上溯至16000年前。《易经》文化和祭祀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祭祀文化认为世界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是受控于世界之外的神。而《易经》文化则认为,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而然的,世界之外并不会再有一个神。
所以基本可以这么讲,人类文明是由两系文明所组成。一系是中国的《易经》文化、心性文化,另一些就是西方的祭祀文化、宗教文化。公元前3500年之后,这两系文化周期性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所以公元前3500年之后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中国的心性文化和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冲突和影响的历史。西方的祭祀和宗教元素,会周期性地传入中国,并留在中国历史之中。同时中国的易经元素、心性元素也会周期性地传入西方。
然而,文明的交流对中西方的影响是不平衡的。中国会对外来的宗教元素进行改造,让她们心性化,易经化,最终会回归自身的心性传统,易经传统。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循环的,周期性地被外来宗教因素所破坏,但最终又能够回归自身的固有传统。但西方会被来自中国的心性元素、《易经》元素彻底改变。每改变一次,他们的历史就表现出前进一步。所以西方的历史是前进的,发展的。
所以,我们大不必为自己的春节、秋节来自西方而妄自菲薄,因为中国文化很早,也传入了西方,而且对西方的影响更彻底。同时,我们也对来自西方春秋祭祀作出了彻底的改造,让其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