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节日大全 > 重阳节 > 正文

重阳节吃螃蟹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0日 来源:网络

重阳节吃螃蟹是怎么来的?

农历的玄月初九,称为“重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玄月初九是两阳相会,因此又称“重阳”。(清·郑燮《留秋》)

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觉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时,橘绿橙黄洞庭有。

扬州好,重九快我曹。毫无疑问,这天的螃蟹已经不只是普通的食物,而且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如同正月十五吃汤圆、蒲月初五吃粽子等一样,曾经是过去很多地方和人家不可或缺的风物。(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嫰姜。特别应该提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对斯佳品酬佳节”,薛宝钗说“长安涎口盼重阳”,说明到了清代,重阳佳节吃螃蟹已经普遍了,说明螃蟹已经成了重阳佳节不可或缺的食物了。御制序云:“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卓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宋·韩琦《九日水阁》)

玄月九日,(唐)中宗幸临渭亭,登高作诗……时景龙二年也。

哪里仅仅是“新酒菊天,惟其时矣”,更重要的是螃蟹内蕴美质、外露威武、出将入相、横行之象。

。携手菊桥同访绝,振衣梅岭更登高,沽酒晚持螯。 ”上曰:“茅店酒旗语,岂王言耶?”令陈藏一拟闻。先臣援笔立成,略曰:“内则黄中通理,外则戈甲森然,此卿出将入相,文在中而横行匈奴之象也。重阳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这天要登高、喝酒、食糕(糕与高谐音)、赏菊、插萸,逐一都有意蕴,给糊口平添了很多乐趣。陈藏一的批答,不只符合了宋理宗的心思,也说出了人们潜伏的感觉,原来螃蟹仍是一种象征着腾达和风雅的食物!

苏州守臣进蟹,应制程奎草批答云:“新酒菊天,惟其时矣。深层的推测,恐怕与腾达和风雅的心理有关。名曰“持螯会”。

重阳佳节吃螃蟹是一种民间习俗。人生有限杯,几个重阳节?(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酒味已醇新过热,蟹黄先实不须霜。(明·唐寅《江南四季歌》)

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清·黄鼎铭《望江南》)

重阳时以良乡酒配糟蟹等而尝之,最为甘美。最有意思的是,过去长江三角城镇的商店和作坊,主人往往在重阳节晚上宴请店员和劳工,这顿晚宴成为“螃蟹酒”,“吾乡重九之夕,铺家沽酒剥蟹,以犒店伙”(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重阳犒店伙”条)“紫蟹居然一市空,买来声价重青铜;东翁为劝茱萸酒,过却明朝上夜工”(清·孔庆镕《扬州竹枝词》),重九之夕吃螃蟹酒,成了夜工开始的预约,成了某些行业的俗例。

此外,浙江绍兴民谣:“玄月九,湖蟹过老酒”;江南名谚:“玄月重阳吃爬爬”(爬爬为螃蟹的俗称)……都透露出重阳食蟹的信息。 ”上乃悦。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三载:

据记载,特别在清代及民国年间,姑苏、扬州、杭州、芜湖、南京、北京、长沙等地,一到重阳,除了居民自家吃蟹之外,还亲朋相邀,文人雅集,吃蟹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