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城市物种日历:东亚家蝠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 来源:网络

每当夜幕降临,大多数昼行性鸟类“归巢”,这个时候就会由另一类飞翔兽类占据黑暗的夜空,成为一群替班工作人员。它们就是蝙蝠。

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我们此时此刻最容易见到的蝙蝠就是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在寒冷的北方,一般只有夏天才可以见到,它们在小区楼宇之间飞翔,在路灯下边飞舞;但在温暖的南方,几乎一年四季可见它们日落而出。

与菊头蝠(曾被媒体误称为菊花蝠)、蹄蝠、鼠耳蝠、宽耳蝠、果蝠等等蝙蝠的称谓不同的是,“伏翼”这个名称是“最民俗”、“最传统”和“最古韵”的了。大约两三千年前的《尔雅》便有“服翼”之称,随着人们对蝙蝠形态、飞行姿态的美化、想象,以及与祥云等抽象图案的混搭,其名称逐渐演化为“伏翼”。姑且简单而机械地理解为,趴伏在翅膀之上的动物。

从此,众多古书典籍,多出现“伏翼”之名。《方言》:“自关东谓之伏翼,或谓之飞翼,或谓之老鼠”;《吴氏本草》:“伏翼或生人家屋闲”,等等。当然很多古人喜欢臆想,或胡说八道,例如《春秋运斗枢》:“行失瑶光,则伏翼两头并翔,广江淮山渎之祠,则瑶光明,伏翼九足”;《玄中记》:“百岁伏翼,色赤,止则倒悬。千岁伏翼,色白,得食之,寿万岁”;《临海记》:“黄石山泄水东南,五岘路口,有钟乳穴,中伏翼大如鹅鸭”——估计,那位古人当时已经饿昏了,也可能见到的不是今天说的伏翼,而是大中型的其他种类的蝙蝠,甚至其他动物。

当然,伏翼最出名的记载,还得归功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老先生把伏翼归为禽部,并释名为“蝙蝠、天鼠、仙鼠、飞鼠、夜燕”等;他还指出:“伏翼,咸、平、无毒。天鼠屎,亦名鼠法、石肝、夜明砂、黑砂星,辛、寒、无毒。”尽管蝙蝠的粪便作为中药材“夜明砂”肯定因李时珍的“中医传播”工作得到广泛认可,但实际上,李先生也不是最早发现者。至少在公元3世纪初期,魏晋时期的吴普编撰的《吴普本草》,即《吴氏本草》就说道:伏翼“立夏后阴干,治目冥,令人夜视有光”。

现代动物学则沿用古人之称谓,将“伏翼”用于指代一类现生的、体型较小的、常见的蝙蝠。诸如:金背伏翼属(Arielulus)、伏翼属(Pipistrellus)、拟伏翼属(Scotozous)、假伏翼属(Falsistrellus)、高级伏翼属(Hypsugo)等等。

东亚伏翼则隶属于伏翼属。1840年,荷兰动物学家Coenraad Jacob Temminck首先命名了采自日本九州长崎的标本为“日本蝙蝠”(Vespertilio abramus),他当时将其归入蝙蝠属或家蝠属(Vespertilio)。后人修订分类后,将此种蝙蝠移至伏翼属。英文名为Japanese Pipistrelle,所以中文别名还有日本伏翼、东亚家蝠、家蝠、黄头油蝠等等。

东亚伏翼的体型小,体长一般为38-60毫米,前臂长27-36毫米。耳廓近似三角形,耳屏弧形,尖端较圆钝,而鼠耳蝠(Myotis)的耳屏比伏翼的更尖。翼膜始自趾基部。它们的颜色有一定变化,背毛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腹部色更淡,呈灰褐色。

蝙蝠等小型哺乳动物的鉴定特征,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对其头骨和牙齿形态的比较。东亚伏翼的头骨在该属动物中更宽,颧宽为8.3-9.0毫米,颧弓纤细;吻突宽扁。上颌内门齿齿冠双叉形;小前臼齿(P2)大小约等于外门齿,但小于内门齿;每枚犬齿后有1小齿尖。齿式:2.1.2.3/3.1.2.3=34(就是说有34枚牙齿,数字顺序分别代表一侧的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数量)。

东亚伏翼还有长长的阴茎骨,长达10毫米。因此,当你抓到一只雄性东亚伏翼的时候,在它的腹部肯定会有一条长长的、外露的小软棒,千万别以为是一团麻线,或者寄生虫,顺手就想给它清除掉。那可是它的家伙儿事儿。东亚伏翼的阴茎和其弱小的身体相比,则显得它好man、好男人,如果你是一只东亚伏翼的话,你的鸡鸡长度可以达到你的胸口位置。

东亚伏翼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从乌苏里江南部地区(中国和俄罗斯)到日本南部和中部,以及朝鲜、越南、缅甸、印度等地区。在我国,除了新疆、青海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分布以外,几乎遍布国内所有省份,包括台湾和海南岛。它们常见于建筑物和人类居住区附近。在房屋或其他建筑物的顶楼或墙壁之间常形成小群。我几乎每年都会接到几位北京市民的电话,“我家进蝙蝠了,怎么办?”而且,东亚伏翼喜欢钻到空调里面,通常也是顺着外面的管子爬进来的,因此为了防止伏翼光顾你家的话,请注意检查门窗和空调是否有缝隙。

不过,东亚伏翼性情温顺,不必担心它会咬你——只要不要使劲捏它就不可能被咬,更不会主动攻击你。虽然它们可能携带狂犬病毒,但这个概率是很低的,也不必过于紧张。

尽管东亚伏翼是我们最常见的蝙蝠,但国内外科学家对其生态学、行为学层面还知之甚少。我对东亚伏翼曾经做过少量研究,基本知道以下3点——

食性:为昆虫,且多数为体型较小的昆虫,例如双翅目、鳞翅目等。

繁殖:繁殖期通常在6月,每胎2-3仔,但一般只有1只存活。

叫声特征:FM型的调频声,有1个谐波,主频率为48.1 kHz,起始频率约89 kHz,终止频率约47 k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