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小暑 > 正文

小暑|梅雨尽,伏天至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5日 来源:网络

梅雨将尽,高温天气来临

小暑时节,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

不过,也有些年份此时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示着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梅雨过后,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据省气象科研所研究,近年来登陆影响湖南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3个左右,主要出现在7月至9月,强度达到强热带风暴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可造成极端暴雨降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此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对水稻等作物生长有利,但也可能造成洪涝灾害。

伏天旋至,今年三伏有40天

小暑,意为盛夏虽至,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古人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定为头伏(初伏),也就是“入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共30天或40天。

今年头伏、中伏和末伏的时间分别是7月17日至7月26日、7月27日至8月15日、8月15日至8月25日。7月17日入伏,8月25日出伏,共计40天,又是一个中伏2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

三伏天的“伏”字,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的意思。三伏天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古人认为,在这样的日子里,养生的方式就是要“伏”着,宜静不宜动。

气象专家认为,小暑节气炎热程度取决于出梅早迟和有无台风影响,出梅迟和梅雨量大,易出现洪涝灾害;出梅早并且没有台风影响,天气就炎热,易出现高温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