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小暑 > 正文

小暑节气该怎么饮食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06日 来源:网络

小暑节气该怎么饮食?

今年7月7日为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此时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有“春夏养阳”之说,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小暑时节,民间有很多饮食习俗。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喝上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在汉代,皇帝与大臣们伏天共享羊肉。不仅宫中吃伏羊,民间也有吃伏羊的习俗,民谣曰:“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肉汤。”夏收农忙初过,乡村以吃新麦馍馍、喝美味羊肉汤的形式来欢庆夏季丰收、祈求秋季风调雨顺,在这喜庆的日子,特地把闺女和外孙接回家,共享娘家亲情。

入伏喝羊肉汤是以食为疗的一大创举。羊经过冬春两季的滋养,膘肥肉嫩,其肉炖出的汤味醇、膻味小。夏日湿热,人们食欲减退,在此时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汤,可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食后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浑身毛孔通透,五脏六腑的湿热、寒气、毒素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身体内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三伏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外面的阳气也在进入身体,使经脉畅通,体内各系统能良好循环,身体就会健康。羊肉本身就有滋补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作为补品补虚健体,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高温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小暑“食新”敬祖先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小暑“食新”、“祭祀五谷大神”等习俗。“食新”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表示对大自然以及祖先的感恩,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城市人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头伏饺子二伏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民间传统的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小暑之前的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 ”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过去人们还讲究要在天贶节吃“六种面”、六种“浇头”,所谓六种面,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面,北京就有削面、抻面、饸饹面等等。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小暑这一天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用韭菜、小虾做馄饨的包馅。其实,小暑吃荞麦凉面是最好不过的了,还适合糖尿病人。

还有的地方有小暑节气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另外,小暑时应多吃炒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蚕豆炖牛肉,具有健脾利湿、补虚强体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热生津止渴的功效。还可常吃丝瓜、苦瓜、黄瓜、冬瓜以及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都有益处。

小暑期间,天气炎热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饮防暑茶是防暑降温的好办法。绿豆酸梅茶有清凉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用金银花、连翘、鲜竹叶煎水代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金银花、绿豆、薄荷煎水代茶,有消暑利湿生津之功效;鲜竹叶心、莲子心、麦冬、鲜佩兰煎水代茶凉饮,有解暑、健脾胃、助消化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