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霜降 > 正文

今日霜降,“霜降”是否一定见霜?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6日 来源:网络

霜不是从高空下落的,而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表附近直接凝华而成的,是水的固态形式。

一般说,形成霜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晚上气温达到0摄氏度及以下,水能以固态形式存在。

2、大气中有较多的水蒸气或昼夜温差较大。

3、晚上无风,地表有附着物,便于水蒸气凝华。所以霜在冬初或春末有寒潮时,出现的几率最高。霜的形成不仅和当时的天气条件有关,而且与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也有关。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上凝结。

霜是露水形成的?

霜多在寒冷且晴朗、少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出现,随着太阳升起而逐渐消失。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霜出现在寒冷季节的夜间到早晨,特别是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地表大量向外辐散热量,使得近地面的温度大大降低,更容易形成霜。由于水汽的凝华过程较慢,有风吹动时,水汽还没来得及凝结附着就被吹散,不易形成霜,所以霜的形成最好在风速很小的情况下。

《诗经·蒹葭》里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即当河岸边的芦苇变成暗绿色时,露水也因气温降低而转化为霜了。曹丕的《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如此看来,霜是由于露水遇冷而形成的的吗?

这显然是不对的。霜与露都源于水汽,它们的形成机理不同、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同,表征着不同的气温高低。霜由冰晶组成,它是由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接触到较冷的物体如土块、草叶、较低的屋顶瓦片后,直接由气态凝华为固态,附着在这些物体表面形成的,它要求近地面层大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而露呈水珠状,露的形成要求近地面层的温度在0℃以上。

霜和“霜冻”是一回事?

宋代邵雍的《霜露吟》中有诗句:“为露方物悦,为霜万物伤。二物同一气,恩威何昭彰。”意思是说露和霜都是来自水汽,但是露讨喜,霜却杀伤万物。那我们常常说的“霜冻”就是霜吗?

二者当然不是一回事。霜是一种由于气温降低而表现出来的天气现象。而霜冻是指在短时间内气温突然下降,当气温降低到低于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时,农作物遭受冻害的现象。也就是说,杀死植物的真凶是形成霜的低温,而不是霜本身。所以说“霜降杀百草”,倒不如“霜冻杀百草”来得恰当。

当植物体温度降到0℃以下时,植物细胞间隙的水分结冰,导致细胞脱水,而冰晶不断增大,会使细胞撑破或者“被割伤”。若此时阳光强烈,气温急剧上升,会使细胞间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并在细胞完全吸收之前就被大量蒸发,从而导致植物迅速脱水枯萎,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