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立秋 > 正文

今日立秋,立秋不等于入秋,当心"秋老虎"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来源:网络

根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9时6分迎来“立秋”节气,夏尽秋来,金风渐至,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开始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此时节“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立了秋,把扇儿丢”,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也称“七月节”。

立秋不等于入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一节气,烈日会开始收敛,草木即将结果,收获的季节即将到了。

听到立秋,不少市民感觉很快就要秋意浓了,但其实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气,距离真正的入秋尚远。

按照气象学上的天气划分标准,只有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才达到入秋标准。根据常年数据,榕城通常要在10月中下旬才会入秋。也就是说,立秋不等于入秋。

今日立秋,立秋不等于入秋,当心"秋老虎"

从立秋三候看变化

眼下尚处于一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炎热依旧会是天气的常态。但立秋之后,天气的变化也在悄然间发生,这从立秋三候就可以看出。“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到了立秋时节,夜晚吹来的风会多一丝清凉,晨间露珠晶莹剔透,害怕秋凉的知了趁着当下的骄阳抓紧“欢歌”。自然界中,梧桐是最早感知秋意的树木,此时开始落叶。所谓“落叶知秋”,大抵如此。

立秋“贴秋膘”

“立秋”之日,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贴秋膘”“咬秋”的习俗。“暑伏”时节,天气炎热,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苦夏”现象,“立秋”至则需“贴秋膘”。据说,“贴秋膘”的习俗源于清代,最初就是“立秋”之日吃伏天里断供的“爆烤涮”。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副食供应的充裕,诸如白切肉、红烧肉、炖鸡鸭、红烧鱼等常见于“立秋”时的百姓餐桌。

“‘立秋’后适当‘贴秋膘’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否则容易‘上火’或积食造成消化不良。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三餐营养,可适时搭配一些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肺的果蔬,如苹果、梨、百合、山药、莲藕、萝卜等。”

养生以肺为先宜早起早卧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易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立秋时节,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平时要多补充水分,少食辛辣、烧烤、油腻、伤胃的食物。起居宜早起早卧。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脾胃虚寒者要注意。

立秋时节可做适当运动,登高对人体生理机能有些特殊的益处。当然,爬山的速度要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要量力而行。此外,慢跑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