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三候 | |
一候 | 凉风至 |
二候 | 白露降 |
三候 | 寒蝉鸣 |
立秋一候凉风至,之所以有这样的侯应,是因为在立秋后的五天里,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温暖的偏南风暖湿空气逐渐减少,所以北风会给各地带来温度上的降低,所以说凉风来了,民间常有的说法是“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也正是这个道理。
立秋二候白露降,立秋以后,虽然在秋老虎的作用下,中午的天气依然会炎热,但是早晚却因为刮风的缘故,导致气温降低,由于早晚温差比较大,夜间的湿气接近了地面,所以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在清晨的时候就会凝结成白雾。特别是在一些海边区域,由于白露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大雾弥漫的现象。
立秋三候寒蝉鸣,寒蝉,蝉的一种。又称寒螿、寒蜩。这种蝉比普通蝉体型较小,最善于在秋初的季节鸣叫,人们一听到这种蝉的叫声,就知道了现在已经进入立秋的时节了,马上就要进入真正的秋季,天气开始逐渐变凉了。
常见的立秋习俗
常见的立秋习俗 | |
1 | 贴秋膘 |
2 | 啃秋 |
3 | 秋社 |
4 | 秋忙会 |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即在立秋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城里人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秋忙会
秋忙会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