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农历廿九,星期六,14点53分48秒。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
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2020-2030年立秋时间表 | ||
2020年 | 8月7日 | 09:06:03 |
2021年 | 8月7日 | 14:53:48 |
2022年 | 8月7日 | 20:28:57 |
2023年 | 8月8日 | 02:22:41 |
2024年 | 8月7日 | 08:09:01 |
2025年 | 8月7日 | 13:51:19 |
2026年 | 8月7日 | 19:42:26 |
2027年 | 8月8日 | 01:26:27 |
2028年 | 8月7日 | 07:20:50 |
2029年 | 8月7日 | 13:11:22 |
2030年 | 8月7日 | 18:46:56 |
立秋节气习俗
1、饺子、渣,茄饼在山东半岛的许多地区,立秋当天的中午往往吃水饺或面条,招远、龙口称“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长岛、莱阳、海阳等地则相反,说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在山东诸城和莱西地区,吃一种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称“渣”。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说是有预防肠胃病的功效。在江苏苏州,立秋日用茄子调和面粉做茄饼。
2、啃秋城里人在立秋当天买个西瓜回家,一家围着啃,就叫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爽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一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大吃特吃,抱着绿瓤香瓜大吃特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嚼,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嚼。啃秋表达的是农民丰收的喜悦。
3、戴楸叶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历史悠久,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都有立秋到处叫卖楸叶,妇女小儿将之剪成各种花样插戴的记录。直到现在,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民俗。在山东地区,据说立秋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落下,表示秋天来临。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在这日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在鬓角,或佩在胸前,来应节序。在河南郑州附近农村,立秋日男女皆戴楸叶,或用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角。
与楸叶有关的节日活动,在山东有人于立秋日刚刚天明时采集楸叶熬膏,称“楸叶膏”,据说用来敷痔疮有特殊的疗效。
4、祓秋在浙江定海,立秋那天,儿童食蓼曲(俗名“白药”)、莱菔子,称为“祓秋”,认为可去积滞。在浙江舟山,则是给小孩吃萝卜子、炒米粉等调和的食物,以防积食。在浙江镇海、奉化,给儿童喝绿豆粥,服酒曲,叫做“祓秋”,认为孩子吃了长得又快又壮。
5、贴秋膘许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比较。因为在酷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食欲,饭食清淡为主,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轻一点。秋风一起,有了食欲,想吃点好的,补充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耗。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做法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6、秋社秋社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来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结束,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拜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习俗。唐韩俚《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某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