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立秋,却正处于三伏天里。因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了指导农业活动而发明的,并被作为补充,纳入正式的历法当中。人们为了方便记忆,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童谣,传唱至今:“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最初,二十四节气,主要的作用就是给农民以指导。那时候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种庄稼只能靠自己积累的经验。而二十四节中,每个节气都各自对应特定的农事活动,如芒种前后就是小麦收割、玉米播种时期,农民到了这个节气,就知道重点该干哪些农活。
不仅如此,二十四节气,还被农民用来作为预报天气的“指南针”,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人们凭无数年的经验积累,总结出每个节气前后的气候状况。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立秋一过,气温就开始逐渐下降,往后就会天高气爽,月明风清。俗语说“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之后,白天的气温可能跟之前差不多,但每天的早晚就能明显感觉到凉爽了,早晚温差会逐渐变大。
三伏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
三伏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段特定的时间。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而三伏是最热的。伏的意思就是说,天热不宜外出,适合在家“伏”着。
三伏天的日期,不是固定的,其长短也有区别。三伏时间较长,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初伏、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却是20天。这样一来,整个三伏天的长度,有的是30天,有的是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