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前一天叫绝日。在老黄历中,人们比较相信五行学说,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属性,并且不断地自然变化,最早应用在医学上,后来逐渐拓展到世间万物中,人们根据各节气自然变化的特点总结出来,冬属水,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的说法,所以按照自然变化的规律,立春后大地回春,那么水就没有了,所以称之为冬绝。所以当然立春的头一天就是绝日了。
本来是四季的正常交替,但是因为这个绝字的说法很不好,有断绝和穷尽的解释说法,所以人们认为这一天是不好的日子,民间也因此有诸多禁忌,比如说绝日子不宜出门、不宜办事等说法。
什么是立春
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
立春为每年的2月4日戴3日,视太阳位置达黄经315度时开始。关于这一点,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过如下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在二十四节气中,素来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指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开始的日期,提醒着旧时的中国人要依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因为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所以“四立”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而言,并不完全适用。
中国古代将立春起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陆负冰。”说的是从立春之日开始的五天,东风送暖,气温上升,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洞穴的虫类开始慢慢苏醒;再过五天,河流的冰面逐渐融化,鱼儿开始到水面上游动,因为此时冰面并朱完全化开,所以河里的碎冰块如同被鱼负着浮在水面上一样。这也就意味着,从立春这一天开始,大地渐渐解冻,虫儿慢慢苏醒,大自然要开始焕发其盎然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