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古称什么 | |
1 | 打春 |
2 | 岁节 |
3 | 岁首 |
4 | 改岁 |
5 | 正月节 |
6 | 立春节 |

在古代立春又被称为什么
立春,又称打春、岁节、岁首、改岁、正月节、立春节。
中国自古以牛祝春,据说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
因为我国以农立国,牛是农事的象征,是生产力的代表《东京梦华录》中说:宋代“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立春之辰“官吏各具彩杖击牛”。由此可见,打春的原意是“打春牛”。
由于人们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不违农时,立春打春牛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清末,节前各地衙署门前(或农村村口)均用泥土加色料塑造一头“春牛”和“耕夫”(或用竹扎纸糊而成)。立春日由知州、县令(或村中乡老)行香主礼,祭祀春神,然后擂鼓三声,众官员(或乡民)手执红绿丝线捆扎的“春仗”围击春牛,谓之“鞭春”,以“示劝农意”。
立春习俗
1、春祠荐新祭祖的习俗传至后世变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动,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后几天不扫除屋宅,即是担心触犯了回家过年受享的祖魂。有的地方在初一不准倒垃圾又是从后一习俗衍生出来。
2、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3、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4、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5、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